Page 98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98

图 9的箱型图分别展示了基于 Budyko - Fu框架分解法和水能分配法的不同下垫面流域实际蒸散发
              变异归因结果(贡献率)。经 t检验,两类下垫面类型区的归因结果存在较显著差异。对于大部分低 n
              值流域,实际蒸散发变化主要归因于下垫面因素,基于水能分配法的计算结果表明,75%低 n值流域
              下垫面对流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率 C超过 56.8%(基于分解法的为 62.9%),50%低 n值流域的 C                                     L
                                                    L
              大于 75.9%(基于分解法的为 76.8%);在高 n值区内,下垫面因子对流域实际蒸散发的变化贡献略大
              于气候因子的贡献,75%的高 n值流域下垫面对流域实际蒸散发贡献超过 32.1%(基于分解法的为 29.
              6%),有一半高 n值流域的 C大于 55.3%(分解法为 53.4%)。
                                         L

























                               图 9 各下垫面类型区内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对实际蒸散发变化的贡献率(水能分配法)
                                 注:在 P<0.05的水平上有显著相关性;在 P<0.01的水平有显著相关性。

              3.4 气候及下垫面变化对蒸散发变异的影响方向分析 图 10描述了长时间序列内各流域水量及能量
              分配模式变化,由 1900—1950年和 1951—2008年(f,q)均值的箭头指向及长度揭示了两个时段间各
              流域水能状态的变化方向及幅度,以此表示流域水能状态在 f - q空间坐标系中的动态演变过程。





















                                    (点与箭头分别表示各流域在 1900—1950和 1951—2008年期间的状态)
                                            图 10 各流域水量及能量分配比的多年平均值

                  对此 1900—1950年和 1951—2008年两时段,大部分湿润流域的水能状态轨迹指向右上方,表明
              流域的气候条件变得更湿润,下垫面特征参数有所增大,且实际蒸散发变化主要受下垫面影响。其
              中,有一部分下垫面特征参数较低(n<2)的流域,如乌达河流域的 n值呈明显的降低态势,且在下垫
              面的驱动作用下,流域水热状态朝着水量及能量利用率更低(即 q和 f值更低)的方向移动。对于下垫
              面特征参数较高的湿润流域而言,除呈现 n值增大的态势(箭头指向右上角)外,一些流域内气候因素

                     3
                —  1 2 6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