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2022年第53卷第12期
P. 132
5 结论
本文以混合物理论为基础,在非饱和土的渗流 - 变形耦合方程组中引入了渗气渗水函数和持水曲
线方程,开展了非饱和土固结性状的解析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将饱和度、渗气渗水系数
比值和渗水系数进行离散线性化,构建了考虑渗气渗水系数变化的非饱和土固结微分方程组,进而采
用 Laplace变换和有限 Fourier变换求得非饱和土层孔隙水、气压力消散及其沉降变形的解析解。(2)
选用水、气两相相互连通的非饱和土层典型算例,对比分析本文解析解、已有文献解析解与有限差分
解计算得孔隙水、气压力的消散比随时间与深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因考虑了渗气渗水函数,本
文解析解计算的孔隙水、气压力消散速率较已有文献解析解更慢,其消散曲线较已有文献解析解更接
近于有限差分解。( 3)对比分析本文解析解、已有文献解析解与有限差分解计算得沉降变形与土层初
始厚度之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非饱和土层在荷载作用下的固结沉降变形随着时间的推移
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稳定三个阶段;三种解的计算曲线对这三个阶段的沉降变形趋势描述总
体一致;本文解析解因考虑了水、气渗流相互作用对非饱和土固结变形过程的影响,故其沉降变形曲
线较已有文献解析解更接近于有限差分解。
本文提出了考虑渗气渗水函数的非饱和土固结解析解,可为大坝蓄水引起的水环境变化诱发其周
边建筑物地基沉降变形分析及其整体稳定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参 考 文 献:
[ 1] CESTARIEJ,CELERIA.ResultofreservoirfillingoftheTrêsIrmosinthebuildingsinthePereiraBarretoCity
[C]??Proceedingsofthe23rdBrazilianSymposiumonLargeDams.RiodeJaneiro:BrazilianCommitteeonLarge
Dams ,1999.
[ 2] VILAROM,RODRIGUESRA.CollapsebehaviorofsoilinaBrazilianregionaffectedbyarisingwatertable[J].
CanadianGeotechnicalJournal ,2011,48(2):226 - 233.
[ 3] FREDLUNDDG,HASANJU.One - dimensionalconsolidationtheoryunsaturatedsoils[J].CanadianGeotechnical
Journal ,1979,17(3):521 - 531.
[ 4] 秦爱芳,陈光敬,谈永卫,等.非饱和土层一维固结问题的解析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8,29(10):
1208 - 1218.
[ 5] 秦爱芳,孙德安,谈永卫.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半解析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0,31(2):199 - 209.
[ 6] 秦爱芳.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解析解及半解析解[D].上海:上海大学,2009.
[ 7] 秦爱芳,张九龙.考 虑 渗 透 系 数 变 化 的 非 饱 和 土 固 结 性 状 分 析 [J].岩 土 力 学,2015,36(6):1521 -
1528 ,1536.
[ 8] 陈正汉,秦冰.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变量研究[J].岩土力学,2012,33(1):1 - 11.
[ 9] 张龙,陈正汉,周 凤 玺,等.非 饱 和 土 应 力 状 态 变 量 试 验 验 证 研 究 [J].岩 土 工 程 学 报,2017,39(2):
380 - 384.
[10] 张龙,陈正汉,周凤玺,等.从变形、水量变化和强度三方面验证非饱和土的两个应力状态变量[J].岩
土工程学报,2017,39(5):906 - 915.
[11] 陈正汉,黄海,卢再华.非饱和土的非线性固结模型和弹塑性固结模型及其应用 [J].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1,21(1):93 - 103.
[12] 卢再华,陈正汉,方祥位,等.非饱和膨胀土的结构损伤模型及其在土坡多场耦合分析中的应用[J].应
用数学和力学,2006,27(7):781 - 788.
[13] 秦冰,陈正汉,方振东,等.基于混合物理论的非饱和土的热- 水- 力耦合分析模型( Ⅰ)[J].应用数学和
力学,2010,31(12):1476 - 1487.
[14] KIM P,RIM C,RIKS,etal.Radialconsolidationanalysisofunsaturatedsoilwithverticaldrainsundervarious
cyclicloadings[J].InternationalJournalforNumericalandAnalyticalMethodsinGeomechanics,2021,45(11):
2
— 1 5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