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1 - 2022年第53卷第12期
P. 131
(即 13.89h)时)土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固结,自土层表面至土层深处可以看出孔隙水压力与孔隙气压
力的消散程度逐渐降低:如图 8(a)与图 9(a)所示在深度 z = 0 处,孔隙水压消散比 u?u 为 0,表明表
w w0
层土中的孔隙水压力已经完全消散,而在 z = 8m处孔隙水压消散比 u?u 仍接近 1,表明在土层底部,
w0
w
孔隙水压力的消散程度较小。同理,在图 8(b)与图 9(b)所示孔隙气压力的消散曲线中也能看到类似
的趋势。
对比图 8(a)与图 9(a)所示本文解析解与文献[6]解析解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可知,这两者较为
接近,但本文解析解更接近于有限差分解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对比图 8(b)与图 9(b)所示本文解
析解与文献[ 6]解析解的孔隙气压力消散曲线可知:由于文献[6]中将渗气系数视为常数,因此,当
2
t = 7.5 × 10 s(即 12.5min)时,在土层底部处文献[6]解析解的孔隙气压力的消散程度还很小(其孔隙气
压消散比 u?u 约为 0.999),但随着土层变浅,其孔隙气压力消散程度急剧增大(其孔隙气压消散比
a0
a
4
u?u 迅速减小至 0);当 t = 5 × 10 s(即 13.89h)时,在土层底部处文献[6]解析解的孔隙气压力消散比
a
a0
u?u 已经减小至不足 0.3,随着土层变浅,孔隙气压力消散比减小至接近于 0。相比之下,本文解析
a a0
解在考虑了渗气渗水函数后,所得的孔隙气压力消散程度较小,但在地表处这两种解析解的计算曲线
逐渐接近。
此外,由图 8—9亦可知,本文解析解计算的的孔隙气压力消散程度高于有限差分解(图 8(b)与
图 9(b)),而其计算的孔隙水压力消散程度低于有限差分解(图 8(a)与图 9(a))。究其原因在于:本
文解析解在考虑渗气渗水函数的离散线性化时,对饱和度分段数的选取会显著影响考虑渗气渗水函数
的计算结果,从而使解析解计算的孔隙气、水压力的消散速率与有限差分解产生差异。
4.3 三种解沉降变形的对比计算分析 将 4.1节中相关参数与 4.2节中孔隙水、气压力消散的计算结
果带入到式(55)中,整理出采用本文解析解与文献[6]解析解、有限差分解算得的沉降量 w与土层初
始厚度 H之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 10所示,非饱和土层在荷载作用下的固结沉降变形随着时间
的推移经历了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稳定三个阶段。由于在固结过程的初始阶段(t<1000s时),土层
中的孔隙水、气两相在其浅层位置处抢占孔隙消散通道,形成了孔隙水、气压力消散初期的短暂平缓
阶段(如图 4所示),此时土层的沉降量增幅较缓。然而,在随后的孔隙水、气压力急剧消散阶段(t =
6
1000~7 × 10 s时),由于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滞后于孔隙气压力,因此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逐渐加快,
此时土层的沉降量也由缓慢增长转为快速增长。当 w?H增至 1.9%时,土层的沉降变形进入稳定阶段,
此时孔隙水、气压力也基本消散稳定,此后的沉降多是由土层蠕变等因素产生的缓慢变形。
图 10 三种解计算得沉降量与土层初始厚度之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由图 10亦可知,三种解的计算曲线所描述的非饱和土层沉降变形趋势总体一致。然而,相较于
文献[ 6]解析解,本文解析解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差分解更为吻合。究其原因在于:本文解析解考虑了
渗气渗水函数所反映的水、气渗流相互作用对非饱和土固结变形过程的影响,故而算得的沉降变形曲
线更为接近于有限差分解。
5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