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2023年第54卷第2期
P. 39
Δ Z diff < cutLine 时期末水位偏低( Δ Z diff
m,j Δε 的电站出力。以图 2(b)切割中心线为 N
m,j - 1 ≤ - Δε )为例,搜索策
m,j - 1
m,j - 1 Δ P (切线上移步长 Δ P ),动态搜
略为:由切割中心线 N cutLine 出发,第 j轮搜索方向为 N cutLine = N cutLine - j j
m,j - 1 m,j m m
j
j - 1
索步长 Δ P = A × Δ P × Δ Z diff ,其中 A ∈(1,2)为加速系数,为避免陷入死循环,该值不取整数,而
m,j - 1
m
m
diff
后重新执行第五至八步的校核计算,经判断发现切割中心线为 N cutLine 时期末水位仍然偏低( Δ Z ≤
m,j m,j
diff
j + 1
j
- Δε ),再次转到第九步;再计算第 j + 1轮步长和搜索方向分别为 Δ P = A × Δ P × Δ Z ,N cutLine = N cutLine -
m m m,j m,j + 1 m,j
j + 1
Δ P (切线上移),重新执行第五至八步的校核计算,经判断发现切割中心线为 N cutLine 时期末水位偏高
m,j + 1
m
j + 2
( Δ Z diff > cutLine ),第 j + 2轮搜索方向需要反向,重新调整步长 Δ P = 1,搜索方
m,j + 1 Δε ,跨过了最优切线 N
m,final
m
向为 N cutLine = N cutLine - j + 2
m,j + 1 Δ P (切线下移),重新执行第五至八步的校核计算,后续以同样的方式不断调整
m,j + 2 m
搜索方向和搜索步长,直至电站期末水位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然后转到第十步。
第十步:按 3.2节方法校正电站 m弃水,若 m<M,则 m= m + 1,转第四步;否则转第十一步。
第十一步:利用式( 1)计算目标值,若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i ≥I或前后两次迭代的目标值达到精度
要求 D - D final - 1 ≤Δζ ,则停止搜索并退出,否则 i = i + 1,转到第三步。
final
3.2 电站弃水处理策略 通过 3.1节方法的第二步至第九步基本能获得满足水力和电力约束的发电计
划,但无法解决弃水问题。图 3是典型的水电站水位、出力与弃水示意,其弃水特点是弃水点不连续
( t—t和 t—t),且弃水量较大的时段可能横跨多个出力不相同的区段(2、3、4区),处理不当易于
1 2 3 4
导致出力持续时段约束和期末水位预控目标(B点)不满足约束条件。文献[23]提出一种响应调峰需求
的弃水修正策略,该方法以弃水发生时刻为启发信息,按弃水时刻点的负荷高低顺序确定加大出力的
时段,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分段弃水修正策略。该修正策略应用于水头比较敏感或调节能力较差
的电站时能规避掉两方面问题:首先当弃水时刻点较多且不连续时,修正后的出力过程不会呈现多点
凸起,易满足出力持续时段约束;其次当弃水时刻点比较靠前时,后续时段不会因水头下降太快导致
耗水率大大增加,期末水位目标能够得到满足。以下结合图 3详细介绍:
图 3 电站的水位与出力过程
第一步:预估弃水最大区段的最大平均出力。计算图 3中 5个区段(五段式调峰)的弃水量,将各
区段的累计弃水量从大到小排序,3区的弃水量最大,按式(10)评估 3区的最大平均出力 珚 m,max :
N
珚 m,max = min ( 珚 t,a , 珚 t,b ) (10)
N
N
N
m ,max
m ,max
T k ≤t<T k + 1
式中:珚 N t,a 为电站 m在时间区段[T,T )设置出力约束最大值 N t 的平均值,计算式为 珚 N t,a =
m ,max k k + 1 m ,max m ,max
T k + 1
t
t
∑ N t ?(T - T); 珚 t,b 为电站 m在时间区段[T,T )的水头为 H 和发电流量为 O 的可发出力
N
k
m ,max
m
m
m ,max
k + 1
k + 1
k
t = T k
上限值的平均值,计算式为 珚 t,b = min [f(H ,O )];f(·)为电站 NQH曲线插值函数;当电站调
t
t
N
m ,max m m
T k ≤t<T k + 1
节能力较差时,发电流量过大而来水不足时会使水头迅速下降,导致后续时段发电水头低于设计水
头,电站无论增加多少发电流量也难达到最大出力,因此需考虑该时段出力上限以避免搜索陷入死
循环。
第二步:按式(11)修正电站在弃水最大区段各时段出力,并判断电站出力是否落在振动区。若落
入振动区且距离振动区上边界值更近,则电站出力取上边界值,反之取下边界值,最后用以电定水算
— 1 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