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4年第55卷第1期
P. 11

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需水量。
                  方程同样可应用于单个用水部门的供需水平衡量化问题,相应简化公式即可,所得结果能够很好
              地反映平衡状况在部门间的差异。开展供需水平衡分析还需考虑水质的影响,供水水源存在水质好坏
              的差异,用水部门存在需水质量的差异,水质类别高的多余水量可以弥补水质类别低的缺水量,假定
              优先补给临近水质类别的缺水量,改进得到考虑水量 - 水质两方面的平衡方程。若将供水水源和用水
              部门的类别进一步拆解会得到更复杂的供需网络。
                            [ W W W W W ] - [W W W W W ] = [W W W W W ]                                 (8)
                                              S5
                                                            D3
                                                    D1
                                                        D2
                                                                   D5
                               S1  S2  S3  S4  W = W + W + W + W + W       Q1  Q2  Q3  Q4  Q5
                                                                D4
                                            { W′ = Δ W + Δ W + Δ W + Δ W + Δ W Q5                       (9)
                                                   Q1
                                               Q
                                                            Q3
                                                                Q4
                                                                     Q5
                                                       Q2
                                                    Q1
                                                                      Q4
                                                          Q2
                                               Q
                                                                Q3
                                             W = W - W′
                                               Y   Q   Q
              式中:W ,…,W 、W ,…,W 和 W ,…,W 分别为Ⅰ至Ⅴ类水的供给量、需求量和余缺量;
                      S1       S5    D1       D5    Q1       Q5
              W 和 W′分别为忽略和考虑不同水质类别间水资源调换过程的余缺水量,前者可正可负,后者为非正
                Q     Q
              值;W 为无法参与调换或不供给利用的余水量,为非负值;Δ W ,…,Δ W 分别为参与调换后的Ⅰ
                    Y                                                    Q1         Q5
              至Ⅴ类水的缺失量,为非正值。最终可能存在有余水量但整体缺水的现象,这是由于水质无法满足用
              水需求所导致的,即为水质型缺水的数学表达。
                  此外,由于水资源禀赋的时空差异,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涉及能否实现水量有效配置至各部门
              和供需水量变化的问题,量化过程中考虑的要素和方面越多,越能反映多元化供需水矛盾,但供需网
              络结构和过程也就越复杂。实际研究过程中可根据信息掌握情况和成果精度需求适当简化考虑。经济
              社会供需水平衡程度通过对比余缺水量与供水量来表达:
                                       W - W D  (W + W + W + W ) - (W + W + W + W )
                                                           TS
                                                                                    TID
                                        S
                                                               OS
                                                                          PID
                                                                               SID
                                                      GS
                                                  SS
                                                                      LD
                                 V =         =                                                         (10)
                                   SDB
                                         W                ( W + W + W + W )
                                          S                  SS  GS  TS   OS
              式中:V 为经济社会供需水平衡偏差值,理论取值范围为( - ∞,1],一般应在( - 10 ,1]范围内,即
                      SDB
              需水量不会无限制地大于供水量;W 不为 0。若不考虑水质问题,可利用上述公式直接计算。若考虑
                                               S
              水质问题,需对平衡方程进行改进。假如余水量不能满足供给水质要求,但对缓解供需水矛盾仍有潜
              在价值,赋予其补偿系数 η∈[0,1],数值越大即认为其缓解作用越强。
                                                   V = (W′ + η W )?W S                                 (11)
                                                     SDB
                                                           Q
                                                                 Y
              3.3 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 采用二次平衡计算方法,一次平衡计算步骤:①用经济社会需水量
              (W )和生态需水量(W )除以总需水量(W )得到经济社会需水占比(P )和生态需水占比(P ),
                                                                                                       ED
                                                                                  SD
                                                      TD
                                   ED
                 SD
              将其作为平衡点;②计算实际的经济社会用水占比(P )和生态用水占比(P );③对比实际用水占比
                                                               SU
                                                                                   EU
              和需水占比,并设置调节系数计算偏离平衡点的程度。
                                                P = W ?W ;P = W ?W      TD                             (12)
                                                                    ED
                                                          TD
                                                      SD
                                                 SD
                                                               ED
                                                P = W ?W ;P = W ?W      TU                             (13)
                                                                    EU
                                                               EU
                                                          TU
                                                      SU
                                                 SU
                                             { α × (P - P ) + β × (P - P ) P >P SU
                                                                ED
                                                                           SD
                                                                     EU
                                                   SD
                                                       SU
                                        V = 0                             P = P SU                     (14)
                                         SEB
                                                                           SD
                                              α × (P - P ) + β × (P - P ) P <P SU
                                                                     SD
                                                        ED
                                                   EU
                                                                           SD
                                                                 SU
              式中:W 、W 、W 分别为经济社会、生态和总用水量;V 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偏差值,
                                                                       SEB
                           EU
                      SU
                                 TU
              取值范围为[ - 1 ,1],0表示完全平衡,正值和负值分别表示经济社会和生态用水端亏水,绝对值越
              大越严重;α∈[0,1]为破坏系数,反映亏水端对平衡的破坏程度;β∈[0,1]为弥补系数,反映盈
              水端对平衡的弥补程度,两系数的数值越大,代表调节作用越强。若考虑各个部门需水和用水占比,
              可分别赋予调节系数。
                  在确定平衡点时,除考虑需水数量关系的对比外,还应兼顾需水时段、区域位置、供水重要性、
              发展倾斜性、用水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综合以上方面对需水占比进行修正,确定更加科学和切合实际
              的水量分配比例,作为二次平衡点,代回式( 14)可得到二次平衡计算结果。
                —  6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