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2024年第55卷第6期
P. 87

图 3 新型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的两个工作阶段

              2.3 辅助构造措施 泥石流淤埋阻尼耗能撑杆以及小颗粒卡入滑移支座,将导致新结构无法起到阻尼
              耗能作用。为降低上述风险,在此增加辅助构造措施,如图 4所示。





















                                           图 4 新型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的防护辅助构造

                  (1)导流防护盖。在堆积体满库时,导流防护盖引导后续泥石流翻越新型格栅坝,有效阻止泥石
              流淤埋阻尼耗能撑杆。
                  ( 2)履带式防护箱。主要由履带、转动滑轮、齿轮轴、防护板等组成。将滑移支座置于履带式防
              护箱内,为使横梁穿过履带与内部滑移支座相连,在履带上开口,且开口形状、大小与横梁的横截面
              一致。履带式防护箱的顶部与底部铺设防护板,防护板 U形支架一端连接滑移支座,另一端连接边跨
              柱间横梁。当滑移支座滑动时,中间段横梁将推动履带转动。履带式防护箱不仅能阻挡泥石流颗粒进
              入滑移支座,而且不影响滑移支座的正常工作。


              3 新型阻尼耗能式泥石流格栅坝内力计算


              3.1 耗能阶段结构受力计算 耗能阶段泥石流浆体与块石冲击荷载参考
              文献[ 16 - 17]中公式求解,在此不再赘述。泥石流荷载直接作用于迎流
              面,主要传力路径为竖杆→横梁→中柱或边柱。根据传力路径可分析迎流
              面各构件所承受的间接荷载,分别建立各构件的力学模型。
              3.1.1 竖杆计算 竖杆与横梁通过螺栓连接,两端可视为铰接,计算采用                                      图 5 竖杆内力计算简图
              简支梁模型,如图 5所示。
                  竖杆内力计算:
                                                  qx+ P  d              x 1
                                                   1 1
                                              V =        - qx (0 ≤x ≤     )                             (1)
                                                            1 i
                                                                     i
                                               p,i
                                                     2                  2
                                                               2
                                                 (qx+ P)x - qx             x
                                                           i
                                                              1 i
                                                                           1
                                                   1 1
                                                        d
                                           M =                   (0 ≤x ≤    )                           (2)
                                             p,i                        i
                                                        2                  2
                                                                                                —  7 1 3 —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