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2024年第55卷第6期
P. 90

n
                                                            KV
                                                          [ ( )]
                                                               c
                                                    H = Ph         - 1                                 (14)
                                                     B       V
                                                              H
              式中:H 为局部冲刷深度,m;h为泥石流深度,m;P为冲刷系数;K为平均流速增大系数;V为泥
                      B                                                                               c
              石流流速;V为土壤不冲刷流速,m?s;n为堤岸平面形状有关系数,一般取值 1?4~1?2。
                          H
                  ②静力平衡。由式(12)求得边柱与地面相交处剪力 V,边柱埋深计算简图如图 12所示。
                                                                  0
                  边柱埋深 l由静力平衡可得:
                            y
                                                        E = E+ V 0                                     (15)
                                                             a
                                                         p
              式中:E 为被动土压力合力,kN;E 为主动土压力合力,kN;V 为边柱底部剪力,kN;l为柱底到
                      p                         a                         0                      y
              地表的距离,m。
                  ③抗倾覆稳定性。为防止边柱绕趾部转动,边柱埋深应满足抗倾覆稳定性,如图 13所示。









                                   图 12 边柱埋深计算简图                      图 13 边柱抗倾覆稳定性计算简图


                                                           El + Gx G
                                                            p p
                                                       K =                                             (16)
                                                        0
                                                          Vl + El
                                                            0 0  a a
              式中:K≥1.6;l为基础埋深,m;l为被动土压力合力到基础底部的距离,m;l为主动土压力合
                                                                                           a
                      0
                                                p
                              0
              力到基础底部的距离,m;G为边柱、基础以及基础上方覆土的重力之和,kN;x 为边柱重心到柱趾
                                                                                        G
              的距离,m。
              3.1.4 中柱计算
                  (1)中柱内力计算。由于横梁的存在,各中柱并非单独受力,而是协同变形,共同抵抗泥石流冲
              击。将块石冲击力分配至中柱与横梁节点处,计算过程与边柱分配块石冲击力相同。分配至节点的块
              石冲击力通过横梁传递至其他中柱,计算模型为节点处作用集中力的多跨连续梁,如图 14所示,计
              算公式与中间段横梁公式相同。将单个块石冲击力分配至各中柱后,利用叠加原理分配所有块石冲击
              力。此时中柱上的所有荷载均为已知力,开始计算中柱内力。
                  中柱埋置较浅,底端视为铰接。力学模型为含弹性支座的一次超静定结构,如图 15所示。














                                图 14 中间段横梁节点处块石冲击力分配简图                       图 15 中柱内力计算简图

                  将底层水平阻尼耗能撑杆的反力 X 视为多余未知力,中柱力法方程为:
                                                  1
                                                                 X 1
                                                        X+     =-                                      (17)
                                                      δ 11 1 Δ 1P
                                                                 k
                                                                  1
                                                       为实际荷载作用下沿 X方向的位移。
              式中:δ 11  为单位力 X = 1时产生的位移;Δ 1P
                                 1                                         1
                     6
                —  7 1  —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