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89

图 5 试验与数值模拟所得吸入涡形态对比(Q= 1.127Q d ,H r 1.3)
                                                                               =

              4 结果与分析


              4.1 吸入涡形成动态过程分析 图 6分别展示了吸入涡从初生到完全发展整个过程的可视化试验图像
              与数值模拟结果。在初生阶段,由于离心泵抽吸作用,吸水池内水流向吸入管进口汇集,涡量也不断
              向涡核中心聚集,此时吸入涡中心压力低于外部压力,自由液面向下凹陷以静水压力平衡动压降;在
              发展阶段,涡量汇集效应不断增强,速度场与压力场变化剧烈,当静水压力与动压降平衡被打破时,
              自由液面失稳并被向下拉伸,形成 “漏斗形” 气囊;随着吸入涡发展至强化阶段,气囊再次被拉伸并
              分化为涡锥与涡管两个形态,这是由于靠近吸入管进口处流速更高,湍流应力增强导致气囊形态分
              离,其中涡管部分延伸至吸入管内;在保持阶段,吸入涡由自由液面贯通至吸入管进口内,至此发展
              为贯通式吸入涡,而由于作用在气囊上的湍流应力剪切作用导致其界面力失衡,涡管部分产生脱流、
              破碎等现象。在后两个阶段,空气随着吸入涡持续进入机组过流部件,对各部件流动特性产生影响。

























                                             图 6 吸入涡可视化试验图像与数值模拟结果

                  为从流场特性方面对吸入涡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如图 7所示,将进水池内吸入管进口前漩涡存在
              的区域定义为漩涡区,并在其中选取三个圆形水平断面,将其近似看作过水断面进行分析。其中,自
              由液面高度 H = 140mm ,断面 C与水池底部距离 h = 132mm ,各断面间距 d = 2.5mm 。
                           s
                                [28]
                  引入速度梯度 τ 与涡动能 E             [34] 作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其定义如下:
                                                             2  2
                                                              +
                                                          槡
                                                        τ = τ x τ y                                     (2)
                                                              dv
                                                                x
                                                           =
                                                         τ x μ                                          (3)
                                                              dx
                                                                                                —  8 4 1 —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