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4年第55卷第8期
P. 16
5.3 基体材料强度与网格布强度比较 对比模型 3、4和模型 5、6计算结果,可考察网格布对不同强
度基体材料的适用性。当基体材料为聚脲材料时(模型 3、4),其强度高于网格布强度,设置网格布
后,涂层破坏荷载从 81.19N下降至 26.38N,降幅为 67.5%;当基体材料为聚氨酯材料时(模型 5、6),
其强度低于网格布强度,计算结果如图 18(a)所示,设置网格布后,涂层破坏荷载从 5.38N增加至
9.82N,强度略有提升。因此当基体材料强度大于网格布强度时,不应在基体材料中设置网格布。
5.4 基体材料为聚氨酯 模型 5、6基体材料强度高于界面切向粘接强度,模型 7、8基体材料强度低
于界面切向粘接强度,对比模型 5、6和模型 7、8计算结果,可考察基体材料强度高于或低于基面切
向粘接强度时,网格布的设置效果。模型 5、6计算结果表明,当基体材料强度高于界面切向粘接强
度时,设置网格布后涂层强度略有提升;模型 7、8计算结果(图 18(b))表明,设置网格布后,涂层
破坏荷载从 2.34N增加至 9.12N,增幅为 2.9倍,因模型 8基体材料强度相对更弱,因此其强度增幅
相对更高。但考察模型 8破坏模式发现,当基体材料强度低于界面切向粘接强度时,其破坏模式并非
界面剥离破坏,而是直接发生涂层撕裂破坏,此时涂层早已失去防渗性能,因此在涂层中设置网格布
[18]
无意义。综上,当基体材料强度大于涂层- 基面切向粘接强度(如:混凝土基面通常可取 3.2MPa )
时,不应在基体材料中设置网格布。
图 18 模型 5—8计算结果对比
5.5 FBC - PUA涂层基体材料缺陷位置分析 涂层初始缺陷可能出现在截面顶面、中间部位或者底面
位置,分别对 3个不同位置设置初始缺陷,考察不同缺陷位置对结果的影响,计算结果如图 19所示。
结果表明,当初始缺陷分别位于顶部、中部、底部时,3个模型出现撕裂破坏的破坏荷载分别为 51.99、
34.43和 90.15N。撕裂破坏荷载差别较大归因于不同的破坏模式,如图 19(b)所示,当 3个模型基面
开裂变形都达到 2.95mm时,底部缺陷模型尚未发生界面剥离破坏,但缺陷尖端的最大主应变已经达
到 1.2,随着变形继续增大,涂层发生撕裂+ 剥离组合破坏现象;但相同变形时,中部缺陷模型和顶部
缺陷模型早已发生剥离破坏,图 19(b)中可以观察到远离开裂位置的粘接面上出现应变极值,表明剥
离已经发育到该位置。当缺陷位置处于中部或顶部时,其破坏模式为先剥离 - 后撕裂,不同于底部缺
陷模型。对比模型 1、2计算结果可知,当不存在缺陷时,涂层在基面开裂及裂缝扩展作用下,其破
坏模式为持续剥离破坏;考虑缺陷后,则涂层破坏模式转变为界面剥离 + 涂层撕裂。当缺陷位于涂层
底面时,剥离、撕裂破坏同时发生,当缺陷位于涂层中部或顶面时,破坏顺序为先剥离、后撕裂。
5.6 工程应用建议 当应用于结构物表层的防渗系统时,聚脲材料、聚氨酯材料均不能够阻止结构基
面的开裂,因此应严格要求防渗涂层的拉伸变形性能,保证材料在基面变形后依然保持完整状态,从
而确保防渗层的止水防渗效果。因此对实际工程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 1)目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误区在于,沿用了 1960—1980年代的设计思路,期望通过网格布对聚
合物基体材料进行加强,但随着聚合物基体材料的不断改善,基体材料本身作为结构表面防渗层即可
— 8 9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