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2024年第55卷第8期
P. 12

图 10 数值模型计算结果

              态;随着伸长率的增加,网格布纤维率先达到其破坏应变
              并发生破坏,此时可从图 12(a)中观察到网格布纤维应变骤
              降,在纤维破坏同时,聚脲材料应变从 0.37突增至 1.08,增
              幅为 192%;从图 12(b)中观察到纤维应力因破坏而骤降至 0,
              同时聚脲材料出现应力突变,真实应力从 12.44MPa陡增至
              47.14MPa。在实际工程工况中,该应力脉冲幅值随纤维材质
              和受约束情况影响或大或小,但纤维断裂释放的应变能导致
              的瞬间最大应力已经达到聚脲材料的破坏应力,从而导致聚
              脲材料局部出现微裂纹,这表明网格布纤维断裂将降低聚脲
              材料截面的有效承载面积,进而影响聚脲材料的承载性能。                                      图 11 断裂面相邻单元示意
























                                              图 12 断裂面相邻点应力、应变计算结果

              4.2 网格布位置分析 对比模型 3和模型 4计算结果,考察网格布所处位置不同时复合结构的受力变
              形性能差别,模型 3将网格布设置于涂层中截面,模型 4将网格布设置于涂层顶面,图 13(a)为两个
              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
                  模型 3的破坏荷载为 1025.42N,模型 4的破坏荷载为 828.89N,二者相差 19.2%。将网格布设置
              于中截面的结构,承载性能高于设置于顶面的结构,这是因为当网格布设置于顶面位置时,随着网格
              布的拉断破坏,断裂截面处于偏心受拉状态,截面应力分布不均,更容易导致破坏。为确保对比分析
              的建模一致性,后续模型均采用涂层中截面设置网格布的结构形式。实际工程中,考虑到网格布位置

                —  8 9  —
                     0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