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4年第55卷第8期
P. 11
图 8 模型示意
子程序(UserSubroutine)定义最大应变破坏准则,以描述两种材料
的破坏行为。基于试验结果分别给出两种材料的破坏应变,当每
一增量步计算开始时,依次对每个单元提取上一步应变结果,计
算每个单元最大主应变,并分别以预定义的破坏应变作为控制阈
值进行判断,保留状态正常的单元,删除损坏的单元,重新组集
总刚度矩阵并计算,计算流程图如图 9所示。
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1 破坏模式分析 首先对比模型 3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
情况如图 10(a)所示,试验所得平均断裂伸长率为 53.63%,平均
破坏荷载为 1802.49N,数值计算所得断裂伸长率和破坏荷载分别
为55.95%和 1618.9N(对称半模型破坏荷载为 809.45N,整体模型
破坏荷载为半模型的 2倍)。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同试验结果较为接
近,这表明所选用的精细化建模方法,以及材料特性参数能够较
好的模拟 FBC - PUA结构的受力变形行为。
FBC - PUA模型的破坏演变过程 如图 10(b)所 示。在 加 载 初
期,网格布纤维同聚脲握裹状态良好,二者共同变形协同 受力,
图 9 材料破坏计算流程
当伸长率达到一定大小时,局部位置网格布纤维达到其破坏应变
从而拉断,此时断点位置周边聚脲材料出现应力突变,断点位置截面因纤维断裂出现局部缺陷。随着
伸长率的进一步增大,破坏截面的聚脲材料被逐渐拉断,且在拉断过程中能够明显观察到聚脲材料的
断裂回弹现象,直至截面完全拉断。
为定量考察 FBC - PUA的破坏演化过程,在模型 3断裂面局部位置网格布纤维- 聚脲交界面上选择
两个相邻单元,如图 11所示。取用网格布纤维断裂时,网格布 A点、聚脲 B点的拉伸应力、应变计
算结果进行分析,如图 12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破坏发生前,网格布纤维及聚脲材料的拉伸应变基本一致,二者处于协同变形状
— 8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