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2024年第55卷第9期
P. 55

1
                                            P = f(b,m) =            m  × 100%                           (2)
                                                               d
                                                              ( )    + b
                                                                max
                                                        (1 - b)  d
              式中 b、m为级配参数,其中 b<1且 m>0。
                  研究表明:式( 2)可以较好地描述直线型、反 S型、双曲线型的级配曲线,然而由于存在多个级
              配参数,土体的力学性质、渗透性质随级配参数 b、m的变化规律是无序的,从而导致级配参数不能
              定量描述级配对土体力学、渗流性质的影响                     [18,24] 。
                  吴二鲁等     [25] 针对上述两种级配方程的不足之处,构造了如下级配方程:
                                                          1
                                                P =            槡 β  × 100 %                             (3)
                                                           d
                                                          ( )
                                                            max
                                                   (1 - β ) ×  d  + β
              式中 β 为级配参数,其中 β 的取值范围为(0,1)。
                  利用式( 1)—(3)对图 1三种连续级配土体的粒径分布曲线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图 2。
























                                           图 2 三种级配方程拟合连续级配曲线的结果对比

                  从图 2可以看出,对于双曲线型、直线型级配曲线,式(1)—(3)拟合曲线与实际级配曲线吻合较
              好;对于反 S型级配曲线,式(1)拟合的效果较差,式(2)(3)拟合效果较好。
                  综上可知,式( 3)对于 3种连续型级配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且仅有一个级配参数 β ,因此选用
              式(3)作为本文级配方程,并结合试验分析炭质泥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颗粒破碎,构建一个冲击能
              和含水率- 破碎指标- 级配分布的模型。
              2.2 颗粒破碎指标的选择 破碎指标是衡量颗粒破碎规律的基础,选择合适的颗粒破碎指标是建立目
              标模型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颗粒破碎指标可分为两类:
                                                                                [26]
                  ( 1)第一类采用粒组质量分数的变化来衡量颗粒破碎程度。以 Marasl 定义的破碎率 B作为试验
                                                                                                  g
              颗粒破碎程度的度量,B为试验前后各粒组组成质量差,即:
                                    g
                                                      g ∑
                                                     B =    W - W kf                                    (4)
                                                              ki
              式中:W 为试验前级配曲线上某粒组含量;W 为试验后级配曲线上某粒组含量。
                      ki                                kf
                  ( 2)第二类以颗粒破碎势作为颗粒破碎的度量。Hardin等                      [27] 认为所有颗粒具有破碎成微小颗粒的
                                                                                              [28]
              潜能,因此将粒径 d = 0.074mm与初始级配曲线所围成的面积视为颗粒破碎潜能。Einav 认为 Hardin
              提出的颗粒破碎潜能与实际并不符,为此,提出极限级配的概念,将极限级配曲线与初始级配曲线所
              围成的面积作为颗粒破碎潜能 S,将初始级配曲线、试验后级配曲线和极限级配曲线与最大粒径 d =
                                           g
              d 所围成的面积定义为 S、S和 S,如图 3所示。Einav定义的颗粒破碎率 B 为:
               max                    0   1   2                                       E
                     6
                —  1 0 0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