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130

2
                                                                     为均值 0、方差 σ 的白噪声。在同时考虑
              式中:c为常数;p为自回归模型的阶数;φ i                  为模型参数;ε t
              模型拟合优度和复杂度的情况下,最优阶数 p由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InformationCriterion,BIC)
              确定,具体原理见文献[ 28]。
                  经误差校正后的预报径流为:
                                                      Q′ = Q    - X                                     (3)
                                                       sim,t  sim,t  t
              式中 Q′ 为误差校正后的预报径流。
                    sim,t
                  本文分别对候、旬、月尺度的平均模拟径流进行校正和预报,即得到未来 5、10和 30d的平均预
              报径流。方法流程图如图 2所示。

















                                                      图 2 方法流程图

              3.3 评价指标 以纳什效率系数(Nash - SutcliffeEfficiency,NSE)和相对水量平衡误差(relativeWater
              BalanceError ,WBE)为率定目标对 GBEHM模型进行率定,NSE越接近于 1,WBE越接近于 0,表明
              模拟效果越好,其计算公式如下:
                                                          j              2
                                                            (Q    - Q   )
                                                          t
                                                       ∑ =1    obs,t  sim,t
                                               NSE = 1 -                                                (4)
                                                           j             2
                                                             (Q    - 珚 Q )
                                                           t
                                                       ∑ =1     obs,t  obs
                                                     j          j
                                                       Q    -      Q
                                                 ∑ =1    obs,t ∑ =1  sim,t
                                                     t
                                                                t
                                           WBE =                        × 100 %                         (5)
                                                           j
                                                             Q
                                                           t
                                                       ∑ =1   obs,t
              式中 j为数据序列长度。
                  特别地,对于枯水期和干旱期的模拟和预报效果,参考《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22482—2008)
              中关于枯季径流预报对某时段径流总量的精度评定,结合流域实际来水情况,取实测的 30%作为许可
              误差,一次预报的相对误差小于许可误差时为合格预报,按合格率进行精度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Q sim,t - Q obs,t
                                                 BIAS =           × 100 %                               (6)
                                                          Q
                                                            obs,t
                                                          m
                                                       η = × 100%                                       (7)
                                                          N
              式中:BIAS为相对误差;η为合格率;m为合格的预报次数;N为总预报次数。
                                                                   [29]
              3.4 气象干旱事件识别 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 SPI 识别长江上游典型干旱期 2009—2012年
              的气象干旱事件。SPI是基于降水的干旱因子,被广泛用于描述气象干旱,本研究采用无参数化标准
              干旱分析工具 SDAT来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 SPI。具体计算如下:
                                                               2
                                                (   C+ Ct + Ct  3)
                                                             2
                                                         1
                                                      0
                                               - t -        2     ,0<H(x) ≤0.5
                                                               3
                                                      1
                                                          2
                                         SPI =     1 + dt + dt + dt                                     (8)
                                                               2
                                                (   C+ Ct + Ct  3)
                                                             2
                                                      0
                                                         1
                                               + t -        2     ,0.5<H(x) ≤1
                                                   1 + dt + dt + dt
                                                      1   2    3
                —  1 5 2 —
                     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