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2025年第56卷第8期
P. 86

具有滞洪和沉沙效应,Q-Q 关系在漫滩流量级以上发生向下的偏折。此外,由于沿程支流水沙分汇等
                                       s
              干扰  [10] ,也会使 Q-Q 的幂律关系发生明显调整。事实上,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沙质河流的 Q-Q 关系具
                                 s                                                                  s
              有多种形式,若直接采用单一幂函数,可能会在造床流量计算等方面带来不可忽视的误差                                           [11] 。
                  对于非平衡沙质河流,实测含沙量 S 与水流挟沙力偏离较大,但基于平衡态所建立的幂律关系仍
              常被用以衡量河道输沙能力。如吴保生等                    [12] 认为河床演变分析中常用的来沙系数 S/Q 代表了实际含沙
              量与不冲不淤临界含沙量的比值,Xia 等                 [13] 用水流冲刷强度 Q /S 来衡量坝下河段流量过程的冲刷能力。
                                                                      2
              可以看出,这些指标都假定了河道输沙能力与流量之间呈单一幂函数且 m 值近似为 2。它们在河段冲
              淤态势判别和冲淤总量估算等宏观研究中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在 m 为变值的情况下,尚难以准确反映
              年内不同时期来沙量与输沙能力的偏离程度。
                  针对三峡建库前准平衡状态下的长江中游河段,殷鸿福等                            [14] 研究指出水流漫滩前后河道输沙状态
              差异甚大,主槽虽可维持多年冲淤平衡,但河漫滩却具有累积淤积的趋势。近期孙昭华等                                           [15] 进一步分
              析指出,在长江中游通江湖泊和河漫滩综合影响下,Q-Q 关系在漫滩流量级以上会出现明显的向下转
                                                                  s
              折,Q 增大的同时 Q 增幅甚小。对于三峡建库后的坝下河道冲刷和沿程泥沙恢复,目前研究也已形成
                                s
              了一些基本共识:一是荆江沙质河段内的悬移质泥沙主体已由冲泻质变为 0.125 mm 以上的床沙质,泥
              沙的沿程补给量与流量级呈正相关                [15-18] ;二是冲刷集中在枯水河槽,平滩以上河槽冲刷较少                      [3-5] 。由此
              可见,虽然三峡建库前后长江中游的泥沙来源发生较大变化,但河道输沙特征或冲淤特征在平滩前后
              都存在一定差异,然而对于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更深层的河流动力学机制,目前还缺乏系统分析。
                  本文选择紧邻三峡水库下游的荆江沙质河段为对象,收集三峡建库前后水文、泥沙和河道地形资
              料并开展以下研究:(1)建立研究河段内 Q-Q 关系并比较平滩前后以及三峡建库前后的变化特征;
                                                         s
             (2)从水流输沙动力角度揭示 Q-Q 关系的形成和变化机理;(3)分析 Q-Q 关系变化对于河道冲淤发展
                                             s                                   s
              趋势的影响。

              2 研究区域与数据资料


                  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长度分别为 172、175 km。其
              中,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型,放宽处有江心洲滩分布,下荆江为弯曲河型,两侧有边滩和河漫滩发育
             (图 1)。荆江沙质河段位于沙市以下,长约 240 km,其中沙市-新厂约 64 km,新厂-城陵矶约 176 km。
                  荆江沿线主要水文(位)站点有枝城、沙市、新厂、监利、城陵矶等(图 1),本文分别选取沙市与
              监利作为上、下荆江沙质河段代表水文站,以新厂为界划分上、下荆江。研究中所收集资料包括:沙
              市、监利两站日均流量、悬移质输沙率、水位数据,新厂、城陵矶两站水位数据,河段内部分年份悬
              移质泥沙和床沙级配,以及长程固定断面地形资料。数据资料的具体情况如表 1,它们均来源于长江
              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 2003 年为界划分为 1992—2002 年与 2003—2020 年两个时期,分别代表三峡水
              库建库前后。河道地形分别以 2002 年与 2017 年汛后地形作为建库前后代表,固定断面共有 109 个,断
              面平均间隔约 2.2 km。

















                                                      图 1 研究河段概况

                — 1050   —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