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36
3
逐渐衰减,如图 3 所示。陈二口至大埠街沿程水面线(对应沙市站枯水流量 6000 m /s) 有较为明显的
变陡,是消纳沙市水位降幅的主要区段,而陈二口以上受沙市水位下降的影响不大。与 2003 年相
3
比,2019 年初沙市站枯水流量 6000 m /s 对应水位下降约 2.3 m,受此以及芦家河水道以下砂卵石河段
冲刷的影响,芦家河水道出口昌门溪(距宜昌 75 km)2019 年初枯水同流量下水位较 2003 年下降约
0.91 m,但芦家河水道进口陈二口(距宜昌 64 km)同期同流量下仅下降约 0.34 m。
表 1 给出了砂卵石河段沿程比降变化情况,陈二口至大埠街区段内,陈二口至昌门溪、昌门溪至
枝江、枝江至大埠街 3 个子段的比降均有明显的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
来,砂卵石河段对枯水位的控制作用主要由陈二口至大埠街区段提供。芦家河水道的“坡陡流急”现
象虽然最为突出,但比降增幅相对较小,2003 年以来进出口水位落差增加了 0.57 m,整体比降增加
约 0.5‱。
3
表 1 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宜昌至沙市河段沿程比降变化(Q=6000m /s)
宜昌-宜都 宜都-枝城 枝城-陈二口 陈二口-昌门溪 昌门溪-枝江 枝江-大埠街 大埠街-沙市
(29.50km) (18.80km) (15.70km) (11.00km) (8.44km) (18.76km) (35.90km)
2003 0.45 0.30 0.48 1.07 1.33 0.68 0.48
2009 0.49 0.16 0.45 1.15 1.53 0.69 0.51
2012 0.48 0.09 0.50 1.30 1.53 0.73 0.62
2015 0.49 0.11 0.43 1.33 1.56 0.95 0.56
2018 0.49 0.11 0.49 1.51 1.78 1.30 0.42
2019 0.48 0.12 0.46 1.59 2.11 1.23 0.40
2.2 总体冲淤特征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前,芦家河水道的演变主要表现为沙泓年内汛淤枯冲,且
[1]
年内冲淤基本平衡,多年资料统计表明,沙泓最深点高程年内变幅为 10~12 m 。三峡水库蓄水运
行以来,沙泓年内往复性冲淤幅度明显减小,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持续冲刷。如图 4 所示,水道进口
深槽大幅向松滋口口门处延伸;沙、石泓深槽相对较为稳定,局部有冲刷,碛坝滩面萎缩,0 m 滩体
明显趋于散乱;水道下段冲刷较为明显,碛坝尾部暗滩大幅萎缩。另外,整个碛坝,以及石泓内存
在大量乱石堆。
图 4 芦家河水道河势变化
结合芦家河水道进出口整体比降加大的情况来看,伴随着河道冲刷过程,河床综合糙率是有所
加大的。这与如下原因有关:(1)河床粗化。河床粗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河床糙率,有研究指
出近坝段河床粗化是减小宜昌水位降幅的重要因素 [9-10] 。2003 年芦家河水道进口、中部、出口三个部
位断面的汛后中值粒径分别为 0.219、0.159、0.156 mm,到 2019 年,各断面均呈现为宽级配卵石夹
— 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