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38

比降在 8‱~9‱左右,各流量级均有测得;二是近期最陡局部比降的小值增加,整个数据点分布的
               重心上提。
                   文献[2]中通过数学模型的数值计算分析曾指出,随着出口水位的下降,芦家河水道沙泓中段的
               最陡局部比降增幅趋于缩窄,主要表现为陡比降范围的扩展。这一认识有助于理解比降的实际变化
               特点,即最陡局部比降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较长范围的比降变化。实际上,短距离的比降变化对水
               位变化的响应可以通过差分一维恒定流运动方程(式(1))并简化后进行识别。
                                                  æ Q  2 ö        Q n  2
                                                                   2
                                                ∂  ç ç  ÷ ÷  + gA  ∂z  + g  = 0                        (1)
                                                ∂x  è  A  ø  ∂x   AR  4/3
                                               æ Q  2  Q  2 ö  n  2  Q  2  n Q  2
                                                                        2
                                       J =  1  ç  j + 1  -  j  ÷ +  j + 1  j + 1  ϕ +  j  j  (1 - ϕ )  (2)
                                          2g∆x ç  A  2  A  2  ÷  A  2  R  4/3  A R  4/3
                                                                        2
                                               è  j + 1  j  ø  j + 1  j + 1  j  j
               式中:Q 为流量;A 为过水断面面积;z 为水位;n 为糙率;R 为水力半径;J 为离散断面之间比降;j
               为离散断面标号; ∆x 为断面间距; ϕ 为权重因子。
                   令式(2)中右侧第一项为 J ,为速度水头比降;第 2、3 项合计为 J ,为能量损失比降。根据长江
                                                                               f
                                          v
               中下游河道特性,短距离范围内流量一致,过水断面面积变化不大,J 可适当简化:
                                                                              f
                                                             - 2  2
                                                             n Q
                                                       J =                                             (3)
                                                        f
                                                           - 2-10/3
                                                           B H
                   以 200 m 范围内最陡局部比降作为分析对象,目前实测最大比降约 8‱~9‱,按 9‱计,则落差
               约为 18 cm。为便于分析最陡局部比降区域末端水位下降对 J 的影响,需根据沙泓中段的实际情况进
               行一系列合理概化:分析范围概化为矩形河槽,河宽统一按 500 m 计,平均水深按 3 m 计;流量按大
               江流量 6000 m /s 时,沙泓分流比约 50%,取为 3000 m /s;参考下文中的图 6,流速沿程增加梯度取为
                                                               3
                           3
               每百米增加 0.1 m/s。基于上述概化,9‱的水面比降中,速度水头比降、能量损失比降分别约为 2‱和 7‱。
                   假设下游水位下降引起最陡局部比降末端水位下降 10 cm,忽略式(3)左侧糙率与河宽变化,则 J                                       f
               增大约 0.8‱,在此基础上,引入一维连续性方程(式(4)),可试算进口水位,得 J 增大约 1.1‱,落
               差仅增加约 2.2 cm。
                                                      V A = V j + 1 A  j + 1                           (4)
                                                         j
                                                       j
                   上述数值计算分析表明,当水位变幅与平均水深不在一个数量级时,即使是坡陡流急区,因流
               速水头以及局部能量损失的变化幅度有限,距离较短,消纳下游水位降幅的能力也较为有限。具体
               到芦家河水道沙泓中段而言,虽然近年来一直将 200 m 范围内的最陡局部比降作为衡量坡陡流急的重
               要指标,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反映下游水位下降对坡陡流急现象的影响,其变化方向确实与整体比
               降变化一致,可是幅度必然较弱。即最陡局部比降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总体应是略有增加的,
               但增幅有限,这与图 5 中近年来实测最陡局部比降最大值基本稳定于 8‱~9‱左右较为吻合。至于
               图 5 中最陡局部比降的反复变化可能并非实际情况,而是与局部水尺的设置无法准确捕捉最陡区段,
               以及江心定位、浪涌等因素造成的干扰有关,导致实测数据未能如实反映真实最陡比降。
               3.3  流速变化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对坡陡流急段表面流速间或有测量。表面流速所反映的流

















                                         图 6  芦家河水道沙泓 2018 年主流区表面流速及床面高程
                 — 162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