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37

沙河床,断面上各取样点极不连续,难以计算平均中值粒径,进口、中部、出口三个部位断面各取
               样点的汛后中值粒径大致粗化为 20 ~ 50、40 ~ 80、30 ~ 50 mm,河床整体粗化较为明显。(2)河道形
               态。虽然河道总体冲刷,但石泓仍无顺畅的枯水过流通道,沙泓也仍然弯窄;同时碛坝以及石泓因
               采砂活动形成的大量乱石堆,均有助于维持甚至增加综合糙率。
                   坡陡流急所在的沙泓中段,其演变与整个水道的总体特征有本质不同。该区域中洪水期是缓流
               甚至回流区,对应淤积时段;而在枯水期则出现强水流条件,对应冲刷时段。因此,来沙减少会减
               小悬沙汛期淤积幅度,但沙泓中段的河床形态乃至河床组成主要取决于枯水水流条件,是枯水过程
               造床的结果。即使是汛后中值粒径粗化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反映其与年内汛期淤积大幅减
               弱而导致床面卵石部分在汛末即已出露有关。



               3  沙泓中段“坡陡流急”现象演变分析

                   沙泓中段“坡陡流急”现象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前就已显现,但实测资料较少,已难以掌握其具体
                                          [2]
               形成过程。长程比降分析表明 ,1960 年代在天然情况的 5300 m /s 流量级下,枝城-沙市河段沿程比
                                                                          3
               降相对均匀,随后芦家河水道所在的枝城-马家店(枝江)段比降持续增大,1980 年代开始,就已成为
               比降最大的区段。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河床组成的差异性造成了上下游冲刷厚度、水位降幅的区
               别,这在山区河流至平原河流之间的过渡性河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微观层面来看                                         [11] ,芦家河水
               道较高的深泓高程、宽窄相间的平面形态所具备的卡口效应是导致比降集中,进而形成坡陡流急的
               主要原因。
                   三峡水库蓄水以后,随着芦家河水道进出口水位落差加大,水道内水流条件必然出现新的变
               化。根据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沙泓中段枯水期临时比降的监测资料,本文统计分析了沙泓中段整体比
               降(毛家厂至姚港航道站 4 km 范围比降)和最陡局部比降(本文中特指宁化 1#码头上游附近比降最陡
               区域,200 m 范围)两个比降指标的变化情况。
               3.1  整体比降变化        图 5(a)实测数据点分布表明,芦家河水道沙泓中段毛家厂至姚港航道站 4 km 范
                                                         3
               围比降的变化有较强的趋势性。在 7000~8000 m /s流量范围内,比降实测资料连续性较好,显示 4 km 范
               围整体比降是明显增加的。虽因数据点较为有限,难以拟合出较为精确的定量关系,但可大致估计
               7000 m /s 左右流量的沙泓中段整体比降增加了约 0.7~0.8‱,显著高于芦家河水道进出口比降增幅。
                     3






                       比降/‱                                          比降/‱








                               (a)4km 范围内                                     (b)200m 范围内

                                        图 5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芦家河水道沙泓中段比降变化
                   另外,从变化过程来看,2006—2010 年沙泓中段整体比降变化不大,2010 年以后比降增速明显
               加快,这与图 3 中昌门溪以下水位下降过程大体一致,说明 4 km 范围比降的变化与下游枯水位下降
               并溯源传递密切相关。
               3.2  最陡局部比降变化及分析              图 5(b)显示,芦家河水道沙泓中段最陡局部比降随时间、流量的分
               布离散度较大,各流量级的最陡局部比降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且即使是同一时间段,流
               量基本相当,最陡局部比降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图 5(b)中有两点信息相对较为确定,一是最陡局部

                                                                                               — 161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