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101
2λ
h = i ⋅ AFDD (5)
i ρ L
i
式中:AFDD 为冰冻度日,等于日均负气温乘以天数的累积总和,即1AFDD = -1 ℃·d。
Stefan 冰厚公式仅考虑了冰内热传导过程的影响,将大气-冰面对流传热和冰内热传导过程统一
考虑,根据传热学理论称之为冰的传热过程,冰的传热过程两个环节的热通量表达式如下:
ìQ = K (T - T )
ï ï ia a s
í Q = λ i ) (6)
ï ï h (T - T m
s
î i
式中,Q 为冰的传热过程的热通量,W/m 。
2
将式(6)改写成温差的形式:
ì T - T = Q
ï s K
ï a
í ia Q (7)
ïT - T =
ï s m λ h
î i i
将式(7)两式相加,消去温度 T ,整理后得:
s
(T - T )
Q = a m (8)
( h λ + 1 K ia )
i
i
综上,将冰的传热过程、水体-冰传热和辐射等热力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则冰的生长过程可表达为:
dh é (T - T ) ù
i = 1 ê ê m a - Q - Q ú ú (9)
dt ρ L ê ê ) rad wi ú ú
i ( h λ + 1 K
ë i i ia û
式中:Q 为水体向冰盖下表面传热的热通量,W/m ;Q 为冰面净辐射通量密度,W/m ;K 为大气
2
2
wi rad ia
2
与冰面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W/(m·℃)。
将式(9)表达为时间增量的形式:
é (T - T ) ù
Δh = Δt ê ê m a - Q - Q ú ú (10)
i ρ L ê ê ) rad wi ú ú
ë i i ia û
i ( h λ + 1 K
式(10)即静冰冰盖厚度生长的热力学模型。
2.2 冰盖消融过程 研究表明 [14] ,在冰盖消融期间,气温在回升到 0 ℃以前,辐射项占主导地位;
当气温上升到 0 ℃以上后,冰面对流热通量变得非常重要。基于该认识和上文冰盖生长期热力过程的
分析,建立冰盖消融热力学模型如下:
dh
i = -1 [ K (T - T ) + Q + Q ] (11)
dt ρ L ia s a rad wi
i
式(11)仅当 [ K (T - T ) + Q + Q ] ≥ 0 时可用, K (T - T ) 表示大气与冰面对流传热的热通量。
ia s a rad wi ia s a
将式(11)改写为时间增量的形式:
Δh = Δt [ K (T - T ) + Q + Q ] (12)
i ρ L ia s a - mean rad wi
i
式中:T 为日平均气温,℃。
a-mean
式(12)即静冰冰盖消融的热力学模型。
2.3 模型参数取值 上述分析提出了生长期和消融期静冰冰盖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式(10)和式
(12)),包含了对各热力过程的能量计算,模型中具体参数的取值如下。
2.3.1 大气-冰面对流传热系数 K 根据 Ashton 研究 [15] ,大气与冰面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 K 与风力
ia ia
等级大小有关,在无风(0 级)与大风(8 级)之间的常见风力范围内,K 约为 10 ~ 20 W/(m·℃),其中
2
ia
— 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