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102
2
无风时为 10 W/(m·℃),风级与 K 之间的关系列于表 1,模型计算时的 K 取值结合现场观测期间的
ia ia
风力数据,由表 1 查取。
表 1 K ia值与风力级别的关系
~2
风级 名称 风速 V w/(m·s ) K ia/(W·m ·℃ ) 风级 名称 风速 V w/(m·s ) K ia/(W·m ·℃ )
~1
~1
~1
~2
~1
0 无风 0~0.2 10.00 5 清风 8.0~10.7 16.25
1 软风 0.3~1.5 11.25 6 强风 10.8~13.8 17.50
2 轻风 1.6~3.3 12.50 7 劲风 13.9~17.1 18.75
3 微风 3.4~5.4 13.75 8 大风 17.2~20.7 20.00
4 和风 5.5~7.9 15.00
2.3.2 冰面净辐射通量密度 Q (1)短波辐射(太阳辐射)Q 。晴空无云遮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
rad S
量密度 Q 与纬度和日期有关,由气象研究结果 [16] 获得原型观测所在地区的晴空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S-clear
的季节变化过程,通过拟合回归得到下式:
Q = -0.0001d + 0.0233d + 0.6326d + 112.53 (13)
3
2
S - clear
式中:Q 为晴空太阳辐射通量密度,W/m ;d 为该日期在一年内的日序数,即 1 月 1 日的 d 为 1,
2
S-clear
上一年的 12 月 31 的 d 为-1,本公式使用范围为 -91 ≤ d ≤ 152 ,即上年 10 月 1 日至本年 6 月 1 日。
天空有云层时,太阳辐射由于云层覆盖而减少,云遮条件下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Q 计算采
S-cloud
用下式 [16] :
Q = Q ⋅ (1 - 0.061C ) (14)
S - cloud S - clear
式中:Q 为云遮条件下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W/m ;C 为云量。
2
S-cloud
云遮条件下入射的太阳辐射又会在地表部分发生反射,因此,冰盖实际接收到的辐射通量密度为:
Q = (1 - A )Q (15)
S S - cloud
2 [17]
式中:Q 为冰面实际接收到的净短波辐射通量密度,W/m ;A 为反照率,对于冰面取值 0.5 。
S
(2)长波辐射(地面辐射)Q 。净长波辐射通量密度 Q 等于来自天空的入射长波辐射通量密度 Q
L L L-in
与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通量密度 Q 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如下:
L-out
=
Q L - in (1 + kC 2 ) ε σT a 4 (16)
a
Q = ε σT 4 (17)
L - out i s
Q = Q - Q (18)
L L - in L - out
式中:Q 为净长波辐射通量密度,W/m ;Q 为来自天空的入射长波辐射通量密度,W/m ;Q 为
2
2
L L-in L-out
2 [17]
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通量密度,W/m ;k 为经验系数,取 0.18 ;σ 为 Stefan-Boltzmann 常数,5.67×
-8 2 4
10 W/(m·℃ );ε i 、ε a 分别为冰和大气的黑度。
2.3.3 水体-冰传热的热通量 Q 水体向冰的传热发生在冰盖下方极薄的水层内,其热通量的计算
wi
表达式:
Q = -λ dT (19)
wi w dz
式中:λ w 为水的导热系数,W/(m·℃);dT/dz 为极薄水层内的温度梯度,该温度梯度需要很高空间分
辨率的精密测温仪器才能测得,存在较大困难。
针对湖水-湖冰传热过程的研究 [18-19] 表明,湖冰生长期及消融期前期的 Q 集中分布在 5 ~ 7 W/m 2
wi
值域内,考虑到水塘相较于湖泊,其水温更容易受到塘底的传热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分别
2
选取5种不同的Q 值(6、8、10、12和14 W/m)进行计算,结合冰厚观测数据,确定塘冰 Q 的合理取值。
wi wi
3
2.3.4 其他参数 冰盖生消热力学模型式(10)和式(12)中的其他参数取值为:冰密度 ρ i 取 916 kg/m ,
[18]
冰相变潜热 L 取 335 kJ/kg,冰热传导系数 λ i 取 2.14 W/(m·℃) ,冰厚 h 采用人工钻孔测量;冰盖上
i
表面冰温 T 由温度传感器测得;气温 T 通过自行观测获得;日平均气温 T 采用 4 个定时平均
s a a-mean
— 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