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109

水      利      学      报

                 2021 年 8 月                         SHUILI    XUEBAO                        第 52 卷  第 8 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21)08-0989-12

                        注重干旱区河谷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漓漫灌溉研究



                                 白 涛 ,许 佳 ,邓铭江 ,慕鹏飞 ,李永兵 ,赵 星                           3
                                                                      1
                                       1
                                                1,2
                                                                               3
                                                           1,2
                                  (1. 西安理工大学 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8;
                                   2. 新疆寒旱区水资源与生态水利工程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3. 新疆阿勒泰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新疆 阿勒泰              836500)
                 摘要:为提高干旱地区灌溉效率,保障河谷林草的正常生长,本文以额尔齐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深入阐述了漓
                 漫灌溉理论,提出了漓漫灌溉主要技术。据此分析计算了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量,制定了河谷林草的漓漫
                 灌溉制度,相比传统的农业灌溉,更注重于考虑生态的修复和保护。计算结果表明:(1)河谷林草的生态需水集
                 中在 4—9 月,且缺水量最大在 6 月下旬—7 月上旬,为漓漫灌溉生态调度起始时间的界定奠定了技术支撑;(2)
                 生态工程布置和漓漫灌溉分区确定的生态工程与灌区一一对应的靶区漓漫灌溉模式有助于改善河道外植被的供水
                 条件,保证河谷林草最大程度地吸纳水分;(3)制定的漓漫灌溉制度可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以及灌区用水管理提
                 供依据。在实施漓漫灌溉后,通过生态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了河谷林草的生态保护目标,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
                 态得到有效恢复和改善。研究成果对促进流域河谷林草、湿地等生态目标的改善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用价值,为确保流域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相对均衡、保护与修复流域内河谷林草的生境提供了技术支
                 撑。
                 关键词:漓漫灌溉;河谷林草;生态保护;灌溉制度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00906


               1  研究背景

                                                                         [1]
                   我国对生态修复的研究起始于 1990 年代。2003 年,董哲仁 提出了“生态水工学”的概念,指出
               在传统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动植物的生存需求,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建设人水和
               谐的生态水利工程。目前国内正在兴起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应用的浪潮,在水质生态修复、河道
               形态修复、生态河堤建设、生态景观设计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3] 。但在水库生态水量下泄
               后的演进、调节、灌溉、耗水等研究领域关注偏少,导致水库群生态调度与下游植被的灌溉系统相
               脱节。由于目前河谷林草灌溉方式比较粗犷,尚未做到精细化灌溉,造成生态调度的需水量过大以
               及绝大部分区域无法得到有效灌溉等,整体的生态修复效果不明显。
                                    [4]
                                                                                                  [5]
                   2013 年,张瑞强等 研究了水分补偿对内蒙古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效果;2015 年,刘钰等 研究了
               四平地区玉米和大豆生育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和需水规律,提出了作物适宜灌水量;2016 年,Borin
                                                                                          [7]
                [6]
               等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溶液化学特性、水稻响应及水分利用效率;李茉等 针对灌溉水资源
               供需矛盾突出且用水效率低等问题,研究能够保证灌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安全阈值;2017 年,邓
                                                                                              [9]
                     [8]
               铭江等 针对我国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问题,提出了漓漫灌溉理念;2018 年,林俊强等 通过文献梳
                  收稿日期:2020-06-20;网络首发时间:2021-04-27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10426.1822.003.html
                                 /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405900,2016YFC04009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9213,51679187,51679189);
                          陕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2017slkj-16,2017slkj-2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9T120933,2017M623332XB);
                          陕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2017BSHYDZZ5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9JLM-52)
                  作者简介:白涛(1983-),副教授,主要从事水资源系统工程研究。E-mail:baitao@xaut.edu.cn
                  通信作者:邓铭江(1960-),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水资源调控研究。E-mail:xjdmj@163.com.net
                                                                                               — 989  —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