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2021年第52卷第8期
P. 40
水沙关系
淤积量
用水量
过洪能力 城镇化率
发展
沙量 灌区面积
黄河流域巨系统
河流子系统
水量 绿地
整体 和谐
湿地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收入
子系统 子系统
植被 三产
博弈
生境 人口
水网
水质
图 1 黄河流域巨系统架构
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
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长期以来,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态环境以不
同的时空尺度在发展演变。EDI 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量化研究生境质量、植被覆盖、土地胁迫、
水网湿地等相关因素,是基于系统理论和熵权分析得到的流域生态环境发展质量的综合性评价指标。
(3)社会经济子系统。包括人口、产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要素,是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问题。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SDI 能够反映流域居民特征、衡量居民福祉,综合表征流域经济发展现状和
增长活力,是流域社会经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人口特征、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增长水平、
地区产业结构等 4 个角度,选取 12 个社会经济特征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得到 SDI,定量分析黄河流
域近 40 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特征。
RHI、EDI 和 SDI 为表征河流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发展质量提供参考依
据,是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的重要研究部分。
3.2.3 微观层(指标元素层) 为了支持中观层和宏观层的数据分析工作,微观层的重点工作是构建
黄河流域巨系统指标体系。根据黄河流域巨系统的内涵,结合国内外关于河流发展评价的相关实践
和专家意见,以系统性、全面性和可获取性为原则,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构
建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1。
本文综合考虑黄河流域巨系统,将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
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选择代表性指标反映水沙情势、水体质量、生境质量、人类活动、经济发展
等的变化状况。其中极性代表系统指标与综合评价指数的正负相关性,极性为 1 代表指标越大,综合
评价指数越好;反之,极性为-1 时,指标越大,综合评价指数越差。
指标数据种类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和行业(专业)数据。基础数据以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等数据
为主;行业(专业)数据主要从黄河流域日常业务和研究中筛选广泛应用的相对成熟的时空序列数
据。指标数据为研究河流、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关键指标的历史与现状,并监控其动态变
化,提供了基础客观资料。对收集来的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整理,空间上将分区域或
分河段的数据通过加权平均归集到流域尺度上,时间上以年为单位将各类数据整理为序列数据。由
— 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