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18
(图 7 中的半空心三角曲线)的极小点,也是分形维曲线形态的突变点。E 点损伤值为 0.84,应变值为
1.23×10 。E 点之前,分布式裂纹向薄弱面聚合,E 点之后裂纹聚合区形成,宏观裂纹出现,可认为
-4
E 点是临界状态点,是损伤和断裂的分界点,此时,试件开始出现宏观裂纹,材料随即进入局部破坏
阶段。
F 点,裂纹分形维绝对变化量的平稳点。从裂纹分形维绝对变化量曲线可以看出,F 点之前,裂
纹分形维绝对变化量起伏变化明显,说明损伤裂纹路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F 点之后,裂纹分形维绝
对变化量变得平稳,说明裂纹开裂(局部破坏)的主要路径已形成。此时,损伤继续发展,局部破坏
-4
路径不断扩大,宏观裂纹迅速扩展,F 点裂纹分形维为 1.12,损伤值为 0.94,应变值为 1.92×10 。E
到 F 段试件整体表现为应力迅速下降,而变形增加不大。
G 点,宏观开裂区基本形成点。G 点裂纹分形维为 1.15,损伤值为 0.96,应变值为 2.69×10 ,此
-4
时,试件的宏观开裂区基本形成。G 点以后,变形增长加快而应力下降减慢,这是由于此时开裂区
以外的弹性区的回缩大致结束,变形增长基本上是裂缝扩展的结果。
H 点,试件完全破坏点。H 点对应最后破坏呈现的宏观裂缝形态,分形维为 1.16,损伤值为 1,
应变值为 6.02×10 ,裂缝形态与 G 点相似,但此时,裂缝贯穿全截面,试件断裂成两段,断面凹凸
-4
不平,试件完全破坏。
上述分析表明,分形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试件受力时的损伤演化过程,能够定量地描述混凝
土材料损伤演化的特性,整个数值模拟结果与文献[39-44]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相符,其中图 8(I)
应力-应变 裂纹分形维绝对变化量
损伤值 裂纹分形维 0.8 2.0
2.5 1.0
1.6
0.6
2.0 0.8
应力×10 6 /Pa 1.5 0.4 1.2 裂纹分形维 0.6
1.0 裂纹分形维绝对变化量 0.8 0.4 损伤值
0.2
0.5 0.4 0.2
0.0 0.0 0.0 0.0
0.0 1.0 2.0 3.0 4.0 5.0 6.0
-4
应力×10
图 7 混凝土损伤过程 (网格尺寸为 2.0mm)
图 8 各点损伤裂纹发展(A—H 对应图 7)与前人数值模拟 [39] 和试验 [40] 结果
— 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