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2022年第53卷第2期
P. 37
4.3 大坝变形最佳统计模型优选 依据第 3 节的模型优选步骤进行大坝变形最佳统计模型优选。
#
4.3.1 输入输出数据准备 根 据 正 倒 垂 线 测 量 获 得 梅 山 大 坝 11 垛 水 平 位 移 监 测 数 据 , 按 照 3σ法
则 [27] 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剔除粗大误差或异常测值。接着将数据系列划分为回归分析数据系列
和检验数据系列。本文回归分析数据系列对应 2015/1/1—2019/12/31,检验数据系列对应 2020/1/1/—
2020/7/23。
4.3.2 统计模型类属确定 根据工程经验和监测量物理成因,混凝土坝变形统计模型组成分量包含
水压分量、温度分量、时效分量、裂缝分量、冻胀分量和施工期自重分量等。由于梅山大坝已服役
运行 60 余年,坝址环境气温温和,坝体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裂缝,为此,将坝体变形δ 分为水压分
量δ 、温度分量δ 和时效分量δ ,即 [3-4]
T
H
θ
δ = δ + δ + δ θ (5)
T
H
式中:δ 为坝体位移;δ 、δ 、δ 分别为水压分量、温度分量和时效分量。
H
θ
T
根据大坝工程系统验前知识,不同分量对应的可选因子域不同。(1)对于水压分量,梅山大坝为
连拱坝,其为高次超静定结构,由先验信息确定水压分量的可选域为上游水深的一次、二次、三次
和四次;(2)对于温度分量,由于梅山大坝已服役运行 60 余年,坝体内部埋设的温度计大部分已失
效,考虑到坝体温度场已处于准稳定温度场状态,为此确定温度分量的可选域为多周期(一年、半
年、4 个月和 3 个月周期)的谐波函数作为因子集合;(3)对于时效分量,同样地,由于梅山大坝已服
役运行数十年,坝体混凝土和岩体的时效变形以不可逆徐变为主,可恢复徐变小,因此不考虑水位
消涨引起的坝体混凝土和岩体滞后的可恢复徐变因子 [3-4] ,为此确定时效分量的可选域为时间一次
式、时间对数式和时间的 e 指数式。由此,获得统计模型各分量可选因子域见表 1。
[28]
在进行因子组合获得统计模型集合时,借鉴 3 因素 4 水平的正交设计表 (L (4)),对于某因素
3
16
的水平 1,则因子采用表 1 中相应因素的第一个因子,对于某因素水平 2,则因子采用表 1 中相应因素
的第一和第二个因子累加,依次类推。依据这个组合原则,由表 1 中水压分量、温度分量和时效分量
的因子可选域进行组合得到 16 个统计模型集合,如表 2 所示。
表 1 变形统计模型因子可选域
序号 分量名称 参数值 分量符号
1 H 1
SH
2 i H SH 2
水压分量 H
SH
3 H 3
SH
H 4
4
SH
)
5 sin(1 × α + cos(1 × α )
)
6 2πt sin(2 × α + cos(2 × α )
温度分量 α =
)
7 365 sin(3 × α + cos(3 × α )
) )
8 sin(4 × α + cos(4 × α
9 θ
10 t - t ln(θ)
时效分量 θ = 0
11 100 e -0.01θ
-0.001θ
12 e
4.3.3 统计模型参数识别与模型检验 基于经过粗差处理后的回归数据系列(即 2015/1/1—2019/12/31
数据系列,共 255 组),对于表 2 中不同统计模型集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辨识统计模型因子系
数,得到不同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经逐步回归获取不同模型各分量因子系数及复相关系数后,将
i
检验数据系列(即 2020/1/1—2020/7/23 数据系列,共 32 组)输入已回归确定的统计模型中,对统计模
型进行检验分析,并获得相对于检验数据系列的均方根误差(RMSE)。各测点统计模型的复相关系数
i
(R)与均方根误差(RMSE)如表 3 所示。
i
i
— 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