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2022年第53卷第2期
P. 49

总历时
                                               气象干旱
                                               水文干旱
















                                 (a) 干旱历时                                    (b) 干旱峰值
                                                      图 6  干旱传播特征

               型中平均历时最长,峰值强度最大,发生后会造成重大影响。
               4.3  干旱传播的滞后效应            进一步分析干旱传播事件特征发现,滦河流域上、下游地区干旱传播事
               件平均历时分别为 25.1、27.2 个月。其中,气象干旱约占传播事件的 60%。水文干旱约占传播事件的
               80%,气象和水文干旱在干旱传播事件中的时间占比不同,体现出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过程中
               存在时间上的交错。本文将干旱的开始、峰值、结束作为关键时间节点,来探究气象干旱向水文干
               旱传播过程中的滞后效应(图 7)。结果表明,干旱开始和结束时间的滞后特征比较稳定,上游较下游
               地区开始时间的滞后短,分别为 1.8 个月和 2.9 个月;而上游结束时间的滞后较上游长,分别为 2.3 个
               月和 1.9 个月。干旱峰值的滞后时间波动范围较大,在上游地区峰值强度在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峰
               值强度出现先后顺序不定,平均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同时到达峰值,在下游地区,水文干旱峰值滞
               后于气象干旱峰值出现时间平均滞后约 2.2 个月。由于本文所选择的上、下游面积相当,流域面积对
               传播过程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考虑到滦河上游地区,而承德市主城区在下游地区,同时受到潘家
               口水库等大型水库的影响下,人工取用水和水库的调蓄等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影响大                                         [33] ,这些人类
               活动的作用可能延长了气象干旱转换为水文干旱的时间,同时也缩短了气象干旱结束后水文干旱的
               持续时间。
               4.4  干旱传播风险分析           由于识别出的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规律复杂,简单的线性关系难以
               评估干旱的传播关系。本节采用 Copula 函数建立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变量间的联合分布模型,分别
               在滦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评估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的传播风险。首先对干旱历时和峰值强度进

               行边缘分布函数的拟合,再建立气象-水文干旱联合模型。如表 1 所示,为通过 K-S 检验从正态(Nor⁃

                         40                                           6
                                  干旱传播          气象干旱                            开始      峰值      结束

                         30       水文干旱
                                                                      4
                     历时/月  20                                        滞后时间/月



                         10                                           2


                         0                                            0
                                 上游              下游                           上游              下游
                                     (a) 干旱传播                                     (b) 滞后效应
                                             图 7  气象干旱向水文干旱传播的时间特征
                                                                                               — 171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