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2022年第53卷第3期
P. 83

库淤损率大于 38%为严重淤积;淤损率为 14% ~ 38%为中度淤积;淤损率小于 14%称为轻度淤积。根
               据水库年均淤损率可分为:年均淤损率大于 1.5%为淤积较快;年均淤损率介于 0.5%及 1.5%之间为淤
               积速度中等;年均淤损率小于 0.5%为淤积较慢。我国目前约有 4.7%的水库淤损率大于 38%,即处于
               严重淤积状态;有 4.3%的水库年均淤损率大于 1.5%,即处于快速淤损状态。


               4  结论

                                                                           3
                  (1)我国现有 10 万 m 以上水库 9.8 万余座,总库容 9323.13 亿 m ,其中水库数量以小型水库为主,
                                     3
               占比 95.22%,水库库容以大型水库为主,占全国的 80.43%,水库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方水系,其
               中长江流域水库数量和库容分别占全国的 52.95%和 38.69%;水库数量和库容在 1950 年后迅速增加。
              (2)收集了全国 6702 座水库淤积资料,包含七大流域和内陆所有省份,总库容 2342.04 亿 m ,占全国所
                                                                                                3
               有 10 万 m 以上水库总库容的 25.12%,90%的水库淤积资料年份统计到 2016—2018 年。(3)全国水库淤
                       3
               损率为 11.28%,各流域水库淤损率相差较大,其中黄河流域水库淤损最严重,淤损率高达 36.76%;海
               河流域和松辽流域次之,水库淤损率分别为 12.31%和 8.02%;而长江、淮河、珠江流域的淤损率均小
               于 5%。水库淤损率随水库运行时间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水库运行时间越长,水库淤损率越高。但淤
               损率相差不是很大,均在 11% ~ 16%之间。(4)全国水库年均淤损率为 0.41% ~ 0.49%,各流域水库年
               均淤损率相差较大,其中黄河流域、海河流域、松辽流域、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水库年均
               淤损率依次为 1.39%、0.37%、0.35%、0.29%、0.25%和 0.07%。水库年均淤损率随水库运行时间增加
               而减小,在运行 10 年以内的水库年均淤损率较高,为 2.49%,运行 10 ~ 20 年的水库年均淤损率为
               0.69%,运行 70 ~ 80 年的水库年均淤损率降低为 0.19%。(5)根据水库淤损率大于 38%、14% ~ 38%、
               小于 14%将水库分为严重淤积、中度淤积和轻度淤积三类;根据水库年均淤损率大于 1.5%、0.5% ~
               1.5%、小于 0.5%将水库分为淤积较快、淤积速度中等和淤积较慢三类。


               参   考   文   献:


                [ 1 ] 郭 庆 超 ,曹 文 洪 ,陈 建 国 ,等 . 河 流 泥 沙 学 科 几 个 方 面 发 展 跟 踪[J]. 中 国 水 利 水 电 科 学 研 究 院 学 报 ,
                       2009,7(2):294-298 .
                [ 2 ] 胡春宏,陈建国 . 江河水沙变化与治理的新探索[J]. 水利水电技术,2014,45(1):11-20 .
                [ 3 ] 曹文洪,刘春晶 . 水库淤积控制与功能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水利学报,2018,49(9):1079-1086 .
                [ 4 ] GRAF W L,WOHL E,SINHA T,et al . Sediment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western American reservoirs[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0,46(12):1-13 .
                [ 5 ] 邓安军,陈建国,胡海华,等 . 水库淤损控制与库容恢复研究综述[J]. 人民黄河,2019,41(1):1-5 .
                [ 6 ] 姜乃森,傅玲燕 . 中国的水库泥沙淤积问题[J]. 湖泊科学,1997,9(1):1-8 .
                [ 7 ] WU S,LING S,WANG R,et al . Zonation of the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forereservoir reg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J].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1998,59(1/2):51-58 .
                [ 8 ] LI Q,YU M,LU G,et al . Impacts of the Gezhouba and Three Gorges reservoirs on the sediment regime in the
                       Yangtze River,China[J]. Journal of Hydrology,2011,403(3/4):224-233 .
                [ 9 ] 陈建国,周文浩,韩闪闪 . 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的思考与建议[J]. 水利学报,2015,46(5):
                       574-583 .
                [ 10] MAHMOOD K . Reservoir Sedimentation:Impact,Extent and Mitigation[R] . Washington DC: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1987 .
                [ 11] 吴保生,游涛 . 水库泥沙淤积滞后响应的理论模型[J]. 水利学报,2008,39(5):627-632 .
                [ 12] 胡春宏 . 我国多沙河流水库“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发展与实践[J]. 水利学报,2016,47(3):283-291 .
                [ 13] 山西省水科所 . 我省部分中小型水库淤积调查初步分析[R]. 太原:山西省水科所,1974 .
                [ 14] 陕西省水科所 . 陕西省百万立米以上水库淤积调查报告[R]. 西安:陕西省水科所,1974 .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 年[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
                                                                                               — 331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