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2022年第53卷第4期
P. 123
是回淤总量很有限,疏浚效果仍然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得以保持。目前,很多河流的流域水土流失治
理效果显著,进入河道泥沙量大幅减少,再加上水利工程的拦沙作用,进入下游河道的沙量已明显
小于河道冲淤平衡的临界值。比如近 20 年长江下游和黄河下游河道来沙量比 2000 年以前大幅度减少
2/3 以上 [15] ,并可能在未来很长时期内维持很低水平 [16-17] ,河道发生了持续性冲刷。而松花江、淮
河、珠江等河流本来总沙量就很少 [15] ,含沙量很低,再加上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和水库拦沙的作用,
使得这些河流的来沙更少,河道长期处于冲刷状态。对于这样的河道进行疏浚,以增加行洪能力,
降低洪水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因为不会发生严重回淤,效果可以长期保留 [18] 。
由此可见,在流域来沙大幅减少、河道普遍出现由淤积向冲刷转换的大背景下,利用河道疏浚
来降低洪水位是可行的,河道疏浚必然成为未来河道防洪治理的一个新措施。然而,在实际运用
中,至少需要回答以下三个科学技术难题:(1)如何确定疏浚对降低洪水位或增加过流能力的效果?
(2)如何确定合理疏浚规模?(3)如何长期保留疏浚效果?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即构成本文的主要
研究内容。
2 河道水力因子关系推导
这里所说的水力因子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比降、过流面积、水面宽(河宽)、平均水深等。对
于宽浅的冲积性河流,其水力半径 R 可近似等于平均水深 h,水流平均流速可以用曼宁公式表示如
下:
V = C hJ = 1 h 2/3 J 1/2 (1)
n
式中:V 为断面平均流速;C 为谢才系数;n 为曼宁糙率;J 为水面比降。考虑到河相系数ζ=B /h(B
1/2
为水面宽),则由式(1)得:
n Q 2
2
J = (2)
ζ h 22/3
4
而在天然河流中,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可以点绘上下游相邻两个水文站的水位流量关系,从而
可以得到某一流量 Q 下的河段水面比降,进而点绘比降与流量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J = k 1 Q α 1 (3)
式中 k 和α 分别是系数和指数。
1 1
同样,根据水文站实测的水力要素和断面资料,可以计算不同水深的河相系数ζ,再点绘河相系
数与水深关系,可以得到:
ζ = k 2 h α 2 (4)
式中 k 和α 分别是系数和指数。
2 2
将式(3)和(4)代入式(2)得到如下关系式:
1
æ 22 + 12α 2 ö 2 - α 1
ç k 1 k 2 h 3 ÷
4
Q = ç ç ÷ ÷ (5)
ç n 2 ÷
è ø
3
æ n Q 2 - α 1 ö 22 + 12α 2
2
h = ç ç ÷ ÷ (6)
è k 1 k 2 4 ø
3 + 3α 2
æ n Q 2 - α 1 ö 11 + 6α 2
2
2 2 2 ç ÷ (7)
B = ζ h = k 2 ç 4 ÷
è k 1 k 2 ø
— 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