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2022年第53卷第4期
P. 126

5.1  数据准备      在正式计算之前,需要根据相邻两个水文站的实测水文泥沙和断面资料,逐一确定

               基本参数的具体数值,这些参数包括河道糙率 n、泥沙沉速ω、挟沙能力系数和指数,疏浚前的平滩
               流量 Q 、比降与流量关系式中的系数和指数、河相系数与水深关系式中的系数和指数等。表 1 给出
                     bf1
               了某河段的上述基本参数的具体取值。表中 J 、B 、h 和 V 分别由式(3)和(6)—(8)计算而得,
                                                         bf1  bf1  bf1  bf1
               A 1= B h 。
                    bf1 bf1
                                               表 1  河道疏浚前基本参数及其取值

                             参数                       值                   参数                   值
                             糙率 n                    0.022               系数 k 1              6.15x10 -6

                           沉速ω/(m/s)                0.0028               指数α 1                0.21
                          挟沙能力系数 k                   0.014               系数 k 2               15.7
                         挟沙能力指数 m                    0.92                指数α 2                -0.77
                                   3
                         平滩流量 Q bf1/(m /s)           3500              平滩比降 J bf1            0.000034
                          平滩宽度 B bf1/m               583               平滩水深 h bf1/m            6.5
                                                                                2
                         平滩流速 V bf1/(m/s)            0.92              平滩面积 A 1/m             3786

               5.2  防洪效果计算        由式(14)知,只要给定疏浚河段长度 L,断面疏浚深度ΔZ(或疏浚ΔA),就可以
               计算某一流量下疏浚后的水位下降值ΔH。下面以疏浚前的平滩流量 Q 为例,说明不同疏浚深度ΔZ
                                                                               bf1
               和长度 L 条件下,上端点水位下降值ΔH 的计算步骤。
                  (1)假定断面疏浚深度ΔZ 和河道疏浚长度 L 为某数值;
                  (2)根据式(6)(7)(10),计算出 h 、B 和 q;
                                                1   1
                  (3)根据式(14)试算得到疏浚后水位下降值ΔH;
                  (4)改变疏浚长度 L,重复步骤(2)和(3),得到不同疏浚长度的上端点水位下降值;
                  (5)改变疏浚深度ΔZ,重复步骤(2)—(4),得到不同疏浚深度的上端点水位下降值。
                   表 2 和图 2 给出了以疏浚前平滩流量 3500 m /s 为例,不同疏浚深度和长度条件下,上端点水位下
                                                          3
               降值的计算成果。疏浚后平滩流量可由式(15)计算,结果也列于表 2 中,通过与疏浚前的平滩流量比
               较,可以评估疏浚对增加河道行洪能力的作用。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1)在疏浚深度相同时,疏浚河段越长,洪水位下降越多,但是随着疏浚长度的增加,水位下降
               速率有减缓趋势。短距离疏浚对降低洪水位效果微弱,只有长距离疏浚才能明显降低水位,比如对
               于断面疏浚深度 1.0 m 的情况,疏浚 2 km 长的河道只能降低水位 2.5 cm,但是如果疏浚长度为 50 km,
               则可以降低水位 42.2 cm。由此可见,要想通过河道疏浚来降低洪水位,必须采用长距离疏浚。
                  (2)在疏浚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断面疏浚越深,洪水位下降越明显,但是随着疏浚深度的增加,
               水位下降速率也有减缓趋势。
                  (3)断面疏浚越深,过流能力增加越大。以河道疏浚长度 50 km 为例,按三种疏浚深度 1.0 m、
               1.5 m 和 2.0 m 疏浚后,河道平滩流量分别是 4359 m /s、4816 m /s 和 5291 m /s,行洪能力比疏浚前的
                                                                                   3
                                                                        3
                                                              3
               平滩流量 3500 m /s 分别增加 24.5%、37.6%和 51.2%。
                              3
               5.3  合理疏浚规模计算           合理的断面疏浚规模是根据疏浚后基本不回淤,即水流挟沙能力与含沙量
               基本相等的原则来确定的,而合理的河道疏浚长度是由上端点同流量水位下降值确定的。在本计算
               案例中,以河道疏浚长度 50 km 为例,通过计算疏浚后的挟沙能力,并与实测的含沙量进行比较,给
               出合理的断面疏浚规模。
                   表 3 和图 3 给出了利用式(16)计算的三种断面疏浚规模下不同流量的挟沙能力,以及与疏浚前的
               含沙量比较。从计算结果来看,对于断面疏浚深度 1.0 m 和 1.5 m,对应的疏浚面积分别是 500 m 和
                                                                                                        2
               750 m 的情况,疏浚后的挟沙能力仍然大于同流量的含沙量,说明这样规模的疏浚不会发生回淤。而
                    2
               当断面疏浚深度为 2.0m 或疏浚面积达到 1000 m 时,当流量小于 3900 m /s 时,疏浚后的挟沙能力已经
                                                         2
                                                                               3
                 — 500  —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