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2022年第53卷第8期
P. 46

与实测地震波均匹配良好。
                  实测地震波和 15条人工波的非平稳性参数 ρ (t,f)                     和 ρ (t,f)    见表 3。实测波分别为 - 0.52 ,
                                                                 major       minor
              - 0.34 ,反映其小波包分布具有明显的时- 频相关性,地震动具有较强烈的非平稳性。15条人工地震波
              的 ρ (t,f) major 均值为- 0.52 ,ρ (t,f) minor 均值为 - 0.40 ,和目标实测波非常一致,且标准差很小,小于
              0.05。地震波数据集 15条人工地震波很好地控制了反应谱、能量累积过程等地震动参数,且具有一致
              的频率非平稳特征。
                                            表 3 实测波与人工地震波组非平稳性特征
                     地震波                非平稳性参数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差
                                                            - 0.52
                                         ρ (t,f) major
                    实测地震波
                                                            - 0.34
                                        ρ (t,f) minor
                                                            - 0.52       - 0.48      - 0.55        0.03
                                         ρ (t,f) major
                   人工地震波组
                                                            - 0.40       - 0.33      - 0.45        0.05
                                        ρ (t,f) minor
              4.2 土石坝动力响应
              4.2.1 平均有效应力路径和剪应力- 应变关系 在新覆盖层的上下游随机选择部分单元,分析其在动
              力计算下的有效应力路径和剪应力- 应变关系。从 15组计算结果中发现,随着单元平均有效应力从初始
                                                           [26]
              应力状态到触发液化(平均有效应力小于 14.35kPa ),剪应力- 应变路径都会逐渐软化,剪应变逐渐增
              加。特别地,15组的有效应力路径和剪应力- 应变回环路径均非常相似,且最大剪应变十分接近。
                  图 8展示了位于第 15列、第 4行的(15,4)单元,在 3组人工波作用下的应力- 应变关系。从图 8(a)看
              出,该单元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平均有效应力的发展路径非常相似,初始阶段变化较为缓慢,后期
              剧烈,且都到达了触发液化的有效应力水平。图 8(b)可以看出,单元的剪应力 - 应变变化曲线虽略有
              区别,但规律非常一致,且回环曲线很相似,最大剪应变十分接近,约为 6.5%。因此,在一致频率
              非平稳性地震波的作用下,坝体土体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存在一定的离散性,但离散程度低。
              4.2.2 最大位移响应 动力计算中,土石坝容易发生大位移的区域为坝顶和上下游坝趾。本小节分析
              坝顶最大沉降位移、下游坝趾偏下游和上游坝趾偏上游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别得到 15条地震波作用
              下的最大位移分布以及离散性,离散性通过变异系数衡量,公式如下:
                                                              σ
                                                         Cov =                                          (5)
                                                              μ
              式中:σ为节点最大位移分布的标准差;μ为最大位移平均值。
                  图 9展示了土石坝坝顶两层单元内 8个节点的最大沉降位移响应。图 9(a)为表征最大位移分布的
              箱线图,分别统计了均值、极值、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可以发现,坝顶区域发生了很大的沉降,
              但沉降不均匀。心墙中心处的节点(2号、6号节点)最大沉降位移超过了 4m,心墙和过渡区交界的
              节点(如 5号和 7号)最大沉降位移超过 2m,相邻节点间发生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是材料属性不同,
              动力响应不同。心墙土体有效摩擦角小,材质松软,摩擦角决定了破坏状态面,土体单元易发生大塑
              性变形;过渡区摩擦角大,材质更坚硬,变形更小。但一致地,各节点的最大位移分布较集中,均分
              布在均值附近。图 9(b)为各 节点 最大位移 的变异系 数 统计 图,其值 分 布 在 10%左 右,最 小 值约为
              8%,反映最大沉降位移分布离散程度低。
                  图 10展示了下游坝趾区域 20个代表节点偏向下游的最大水平位移响应。从图 10(a)箱线图可以
              看出,坝体下游坝趾区域发生了较大的水平位移,各节点最大位移均值均超过 2m,但各节点的最大
              水平位移分布较集中。图 10(b)了各节点最大位移的变异系数统计图,变异系数值不超过 8%,反映
              下游坝趾区域最大水平位移响应的离散性弱。






                                                                                                —  9 3 3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