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114
的人口,9.4%的 GDP和 8.2%的灌溉面积 [9] 。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大量聚集,过去数十年京津冀地区水
资源、粮食和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对生态要求也不断增强,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地区
粮食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海河流域生态基流平均达标率为全国最低水平 [10] ,用水结构的变
化也进一步增加了社会水循环耗能和碳排放量 [11] ,整个地区水- 粮- 能- 生耦合系统处于失衡状态,而
由此伴随的社会水循环耗能增加 [12] 、地下水超采和河流干涸等生态环境破坏 [13 - 14] 问题也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首都安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由于水 - 粮 - 能 - 生耦合系统间存在复杂
的相关关系和联动机制,而耦合系统交互作用的核心是自然 - 社会水循环过程,因此开展水 - 粮 - 能 -
生关联视角下多水源协同调控研究,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低碳发展和生态健康十
分必要。
本文根据京津冀水- 粮- 能 - 生系统紧密耦合的特征,基于上篇构建的水 - 粮 - 能 - 生协同调控模
型 [15] ,分析水- 粮- 能- 生关联视角下耦合系统的互馈机制与模拟结果,探索符合京津冀水 - 粮 - 能 - 生
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的调控方案,为解决相关地区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之间失衡问题提供技术
参考。
2 京津冀水- 粮- 能- 生模型构建和情景设置
2.1 研究区水系统概化 研究区范围为京津冀及相关流域,通过水资源三级区(18个)叠加县级行政
分区(177个)的方式,共划分 285个计算单元,每个计算单元是计算水资源供需平衡、粮食生产、社
会水循环能源消耗和河湖生态需水的基本单元,不同计算单元根据自然水系建立汇流关系,可以实现
上游用排水和下游取用水之间的动态响应。此外模型还设置有 29座大型水库和 90个打包的中小型概
化水库等供水节点,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引黄入冀补淀、南水北调东线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与引滦入
津、引青济秦等流域 内调 水工 程,实 现 不 同 计 算 单 元 间 人 工 取 供 水 水 量 的 流 动。通 过 采 用 概 化 的
“点———调配工程节点”、“线———水力联系”、“面———计算单元” 元素表达,对不同水利工程和单元
水力联系以及地理联系抽象和概化,共同组成了京津冀及相关流域水系统概化图,如图 1所示。
2.2 模型基础资料
(1)自然- 社会水循环过程率定验证。采用研究区 1961—2000年历史水文、气象数据对模型自然
水循环过程进行率定和验证,水文站断面流量验证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 6个典型水文站 Nash系数在
0.65以上,相关系数在 0.8以上;京津冀各地市地表水资源量验证结果显示,多年平均模型模拟结果
与实际地表水资源量的相对误差率为 6.2%;京津冀各地市实际用水量验证结果显示,水资源配置模
拟结果和实际用水量的相对误差率为 1.2%。因此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京津冀自然水循环和水资源配
置过程,详细的率定验证过程参考文献[9]。
( 2)本地可利用水量。京津冀本地可利用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根据 《海河流域
3
水治理战略研究》 [16] ,2001—2016年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 121.8亿m ,其中京津冀地区多年
3
3
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为 75.1亿m ,入境可利用水量为 22.0亿m 。为维持采补平衡,京津冀地区地下
3
水可开采量为 114亿m 。非常规水包括雨水利用、海水淡化以及再生水回用,未来随着用水量变化和
再生水回用率提高,京津冀地区非常规水可利用量将进一步增加。
( 3)外调水量。2014年南水北调 中线 一期工程 和引 黄工 程 已 通水 运 行,根 据当 地水 资源公报,
3
2018年南水北调中线向京津冀地区供水 44.2亿m 。根据 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
3
划》,南水北调中线一期达效后向京津冀供水量为 49.5亿m ,中线工程二期向京津冀可增加供水量
15亿m 3[17 - 18]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补水量为 6.2亿m 3[19] 。根据 《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报告》,
3
按照东线二期工程通水后向京津冀供水 25.4亿m 进行情景设置 [20] 。考虑引滦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可
以在天津实现水力联系,因此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中,通过调整现状引滦水向天津、唐山的分水
比例,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向北延伸到滦河流域 [21] 。
5
— 1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