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52
2
0.70,R最低为 0.91。随机森林法无需预设函数形式,自变量间的多元共线性基本不用考虑 [43] ,适用
于拟合各因子与水文干旱 Z序列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如图 8所示,随机森林模型可利用均方残差
减小量(%IncMSE)来评价变量的重要性,%IncMSE越大,则
相应变量越重要 [45] ,其排名结果与图 7中相关系数绝对值大
小的排序大致相同,证明了相关系数结果的可靠性,华县站
重要性评分排名靠前的两个因子为人类取用水、潜在蒸散发,
%IncMSE分别为 3.80%、2.54%;张家山站为人类取用水、潜
在蒸散发, %IncMSE分别为 7.16%、5.81%;状头站为气象干
旱 Z值、人类取用水,%IncMSE分别为 13.56%、4.44%。可见
除气象干旱与人类取用水外,气象因子潜在蒸散发对渭河流
图 8 各影响因子均方残差减小量
域水文干旱历时- 烈度相依结构动态变化也有着较强影响。
综上所述,渭河流域水文干旱历时 - 烈度相依结构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水分 “需求侧” 因子(人类
取用水、潜在蒸散发)的驱动,当然,气候变化(如气象干旱)也是其动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
此,假定引起水文干旱历时- 烈度相依结构动态变化的因素为两类,即气候变化(主要是气象干旱、潜
在蒸散发)和人类活动(主要是直接人类活动———人类取用水),将气象干旱 Z值、潜在蒸散发、人类
取用水三个因子的%IncMSE相加作为分母,各自的%IncMSE作为分子,计算每个因子对水文干旱历
时- 烈度相依结构动态变化的相对贡献率,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演变的影响,如表 6
所示。由表 6可知,各水文站差异明显,在华县站,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略高于气候变化相对贡献
率,而在张家山和状头站,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则占主导地位。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相对
贡献率为 60.65%、39.35%,前者较后者高出 21.3%,但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演变的影响不可忽视,值
得注意的是,本文只考虑了农业取水、工业取水、生活取水等直接人类活动的作用,间接人类活动如
下垫面的改变、修建水利工程、CO的排放等并未加入量化体系。
2
表 6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
水文站 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率?% 人类活动相对贡献率?%
华县 47.04 52.96
张家山 57.39 42.61
状头 77.52 22.48
均值 60.65 39.35
注: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率为气象干旱和潜在蒸散发的相对贡献率相加。表中第四行的数值为三个水文站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相对贡献
率的均值,表征渭河流域整体状况。
从水分 “需求侧” 因子(人类取用水、潜在蒸散发)角度考虑,发生干旱后,是否引发灾害以及
灾害的严重程度,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对水的需求度及其抗旱能力密切相关。渭河流域,特别是关
中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特别是西咸新区成立后,已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而流域内干
旱频发的态势将导致农作物减产、生活与工业用水困难、生态环境退化,影响了该地区与国家发展战略,
因此,完善旱灾防治规划编制与实施,进一步筹建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等工作需尽快提上日程。
5 结论
本文以渭河流域华县、张家山、状头站 1960—2010年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 SRI表征水文干旱,
使用 M- K法、启发式分割法分析了水文干旱历时、烈度的趋势性、变异性;以 CLR法检验水文干旱
历时- 烈度相依结构的非平稳性,得到其变异点,进行变异前后特征分析;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
角度,探究了水文干旱历时- 烈度相依结构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应用相关系数法与随机森林模型获得
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 1 1 0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