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2024年第55卷第8期
P. 53

水  利  学  报

                2024年 8月                            SHUILI  XUEBAO                          第 55卷 第 8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4)08 - 0931 - 12

                             北京市滨水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潜力分析探索



                                      杨舒媛,张晓昕,魏保义,赵 捷,韩闪闪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45)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治理工作越来越表现出持续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行业对滨水空间治理提升的
                重点以及建设时序的把握仍存在偏差。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重要河道为例,首先甄别滨水空间环境品质核心评价
                指标,运用时空大数据并结合 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滨水空间现状情况进行定量化的全要素评价。短板指标统计
                发现,新时期河道及滨水空间品质提升的主要关注焦点为交通可达性的提升、人文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绿地
                开放空间的营造等。其次调研剖析滨水空间环境品质优劣的内驱动力,提出了多维度、多层次、全要素的城市滨
                水空间潜力分析指标体系,构建了 “供给- 需求” 耦合互动模型,建立了城市滨水空间潜力分析研究方法。通过
                供需匹配分析发现并非高需求河道都得到了相应的治理,另外也存在治理超前或者过度治理的情况。最后,基于
                滨水空间潜力分析评价结果和两岸土地资源,制定了 “三级- 两类” 治理行动方案,突出规划引领作用,注重滨
                水空间提升改造与城市片区整体的发展建设和需求的匹配,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
                关键词:滨水空间;“供给- 需求” 耦合互动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环境品质提升;规划引领
                中图分类号:X82                                                doi:10.13243?j.cnki.slxb.20230645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城市滨水空间是具有人文特色的人水交融地带,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
              公共开敞空间,也是市民日常休闲的理想之地。城市滨水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利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又有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北京市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5年)》
              中提出要提升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将蓝网建设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展现城市历史与现代魅
              力的亮丽风景线。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 “下半场”,城市规划和建设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
              全面转型时期,存量时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需要依托城市更新来为城市赋能,随着《北京市城市
              更新条例》的落地实施,滨水空间的更新改造也将成为助力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
                  纵观治水历程,治水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也随着时代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逐渐迭代和进化,治
              理工作表现出持续性、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新时期滨水空间治理思路逐渐由单一要素向综合系统
              转变,由水域空间向城市空间转变,单一专业向多元融合转变。新时代背景下,对滨水空间的研究已
              经逐渐从环境改善、生态治理、空间功能等物质需求方面转变为如何塑造滨水空间特色、如何激发城
              市滨水空间活力、满足多样化的人群需求等深层次的问题。
                  北京市在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河道治理率超 80%,河湖生态状况总体
              良好,市控考核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北京市中心城区主要河道基本治理完成,达到了水清、岸
              绿、流畅的要求。然而,当前北京市滨水空间环境品质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河道渠化硬化、水质
              污染、两侧绿化隔离带实现率不足(约为 50%)、滨水空间慢行系统不贯通、两岸土地价值流失严重、
              公共配套设施不足以及盲目治河导致的城市开发与河道治理时序不匹配,资金投入产出较低等。


                 收稿日期:2023 - 10 - 20;网络首发日期:2024 - 07 - 29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doi?10.13243?j.cnki.slxb.20230645
                 作者简介:杨舒媛(1984 - ),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以及河道治理等研究。E - mail:ysyina131@163.com
                                                                                                —  9 3 1 —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