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33
合治理,减轻洪涝灾害影响。欧盟制定了智慧城市框架,鼓励跨领域基础设施的数据共享 [6] ,并提出
欧洲绿色新政,调整欧盟的气候、能源、土地利用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
展 [7] 。Miguez等 [8] 通过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对里约热内卢市 Joana河流域各种防洪措施的有效程度
进行评估。Mignot等 [9] 表示城市洪涝计算模型是制定防灾应对策略的重要技术手段,计算结果可为洪
涝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在防洪减灾对策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稳步完善洪水灾害管理制度、
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各种洪水管理机制建设 [10] 。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s)
和低影响开 发 ( Low ImpactDevelopment,LID)、英 国 可 持 续 排 水 系 统 (SustainableDrainageSystems,
SUDS)等已形成系统的雨洪管理体系,既有利于城市雨洪问题的综合整治,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Sado - Inamura等 [11] 分析了东京城市洪涝损失和洪涝风险认知的变化,为决策者制定有效防洪减灾措
施、建设韧性城市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带来的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新挑战,深
入贯彻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统筹城市防洪排涝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减
灾体系,全面提高城市防洪减灾理论和技术水平,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如程晓陶等 [5] 探讨变化环境
下与新时代基本国情相适宜的洪涝灾害防治策略,强调了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
做好综合治水的统筹规划。徐宗学等 [12] 以济南市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采用多种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
区方法进行风险评估,为城市防灾减灾技术与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张书函等 [13] 建立北京城市
雨洪智能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车伍等 [14] 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洪调蓄系
统构架,为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提供支持。侯精明等 [15] 采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构建含 LID措施调控作用
的城市雨洪过程数值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陈文龙等 [16] 从目标、内涵、方法等三个层次构建了高
密度城市暴雨洪涝治理理论框架,为洪涝防治标准提升和系统达标提供参考。王一新等 [17] 基于主成分分
析对我国主要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应的防洪减灾对策。总之,目前城市洪涝灾害
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应对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分析变化环
境下城市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新特点和诱发因素,深入探讨新形势下较为科学的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策略。
本文针对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灾害特性的演化,开展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再分析研究,从
多尺度、多层级分析城市暴雨洪涝灾害新特征,探究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新时代主要成因,从技
术、管理等方面分析总结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应对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极端天气城市特大暴雨洪涝灾
害风险防控提供借鉴。
2 城市极端暴雨洪涝灾害特征
近年来,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耦合效应不断凸显,城市暴雨洪涝灾害呈现频发、突
发、连发现象,人员伤亡增加、经济损失巨大。我国是世界上暴雨洪涝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
一,超标准暴雨洪涝已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构成严重威胁。21世纪以来国内外部分典型城市特大暴雨洪
涝灾害情况,如表 1所示。
从表 1看出,特大暴雨对城市造成较为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极大影响城市人民生活与社会
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现有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当代城市极端天气影响下特大暴雨洪涝
灾害特征,总结得到了一些心得与体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 1)降雨强度极端,累计降雨更大。21世纪以来,城市暴雨强度显著增大,累计降雨量重现期屡超
百年一遇,甚至超历史记录最大值,极端天气使得城市超强暴雨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如 2012年 “7·21”
北京市特大暴雨,21日 08时至 22日 08时城区平均降雨量超过 200mm,最大 24h累积降雨量达
到 460mm,房山区半数以上站点降雨量超百年一遇 [32] 。2021年 7月 14日,德国连降暴雨引发洪灾,
部分区域 48h累积降雨量超过 175mm [39] ,气象局将此次暴雨洪水判定为 “千年一遇”。2021年河南
2
郑州 “ 7·20” 特大暴雨日最大点雨量为 624.1mm,市内累积降雨 600mm以上面积达 2068km ,极端
小时雨强 201.9mm,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 [38] 。
2
— 1 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