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53

水  利  学  报

                2024年 11月                           SHUILI  XUEBAO                         第 55卷 第 11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4)11 - 1319 - 14

                              基于运动学震源的察隅 Mw8.6级地震动模拟


                                                1
                                                                     2
                                                          1
                                         钟菊芳 ,胡石 ,张艳红 ,胡 晓                     2
                         (1.南昌航空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摘要:为获取 1950年察隅 Mw8.6级地震的地震动空间分布规律,探讨震源模型对模拟地震动影响以及地震对雅
                鲁藏布江下游区的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别建立单断层和双断层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综合考虑中国大陆岩
                石圈速度结构模型 USTClitho1.0和全球地壳模型 Crust1.0,分别构建单断层模型场地和双断层模型场地对应的地
                下一维速度结构,采用谱元法对察隅 Mw8.6地震开展了目标区域地震动合成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目标区域 4个观
                测点的模拟加 速 度 时 程、反 应 谱 与 前 人 研 究 结 果 的 异 同,验 证 了 本 文 所 构 建 模 型 的 适 用 性。研 究 结 果 表 明:
                                                                                         2
                ( 1)地表地震动强度大,断裂带投影区域,单、双断层模型最大 PGA分别达 1050和 1145cm?s,最大 PGV分别达
                472和 291cm?s,最大 PGD分别达 107和 652cm;(2)震源模型对模拟地震动影响大,单、双断层模型断裂带地
                                                      2
                表投影区最大 PGA、PGV和 PGD分别差 95cm?s、181cm?s及 545cm;(3)单断层模型地震动随断层距的衰减拟
                合效果优于双断层模型地震动,除双断层模型 EW 分量 PGD值随断层距增大而衰减的速度慢于其他两分量外,
                单、双断层模型的 PGA、PGV及其余各分量的 PGD随断层距增大的衰减速度相当;上盘地震动随断层距增加的衰
                减速率快于下盘;( 4)察隅 Mw8.6级地震在各拟建工程场点均产生了较强的地震动和明显的永久地表位移,为防
                止大震可能造成的严重地震灾害,建议各工程场点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震害损失。
                关键词:察隅地震;谱元法;单双断层震源;地震动模拟;近断层效应;衰减效应
                中图分类号:P315.9                                             doi:10.13243?j.cnki.slxb.2023077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高海拔地区汇聚着中国一半以上的待开发水能资
              源  [1] ,这些地区也是我国地震频发的高地震烈度区                   [2] ,强震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工程结构破坏和人民生
              命财产损失。迄今为止,雅鲁藏布江下游多地震区依然处于强震动观测空白区,强震记录资料严重缺
              乏  [3] 。1950年 Mw8.6级察隅地震是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内陆型地震,整个青藏高原及
              毗邻的印度平原均有明显震感,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                                    [4 - 5] 。此次地震不仅震级高、
              震害强,而且强余震多。由于历史资料匮乏,不同机构和学者                              [6 - 9] 给出的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源
              深度不尽相同(见表 1),各研究结果之间经度坐标相差 0°~0.32°,纬度坐标相差 0°~1.62°,震源深度
              从最小的 11km,到最大的 37km。
                  国内外学者通过搜集全球范围的地震波形、P波初动、地表形变等资料对察隅地震震源机制进行
              了推算。由于当时地震记录手段不够先进,缺乏地震实测资料,且公开的地震波形资料较少                                             [5] ,宏观
              震中位置较为偏远,同时震源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交汇处,其发震断层的性
              质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存在正断层                 [10] 、逆冲断层   [7,9] 、走滑断层   [6,8] 及后两者组合等多个观点。Ben -
              Menahem等   [6] 通过分析远震记录中的面波和体波振幅,认为这次地震是由一条走向 NNW、倾向 ENE


                 收稿日期:2023 - 12 - 12;网络首发日期:2024 - 11 - 08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doi?10.13243?j.cnki.slxb.20230774
                 基金项目: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SKS - 2022100);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专项项目(EB110145B001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 51969019,51468045);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项目(YC2022 - s756)
                 作者简介:钟菊芳(1972 - ),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地震动输入机制研究。E - mail:zhjf_814@163.com
                                                                                                   3
                                                                                              —   1 1 9 —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