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57

图 3 三维场地模型及断层位置示意

                                                   表 3 计算模型介质参数
                                                                              - 1
                                                           - 1
                                        - 3
                  深度?km       密度 ρ ?(kg·m )    P波波速 v P ?(m·s )  S波波速 v S ?(m·s )  品质因子 Q  μ    单元尺寸?km
                  [0,5)           2000               4500              2500           50.0          1
                  [5,25)          2700               6000              3500           70.0          2
                 [25,40)          2800               6300              3660           73.2          3
                 [40,50)          2900               6800              3900           78.0          3
                 [50,80]          3300               8100              4500           90.0          3


              2.2.2 双断层场地模型建立 设定研究区域范围为 93°E—98°E,26°N—30.4°N,建立如图 3(b)所示
              的三维半空间均匀各向同性场地模型,模型尺寸为 555km × 555km × 80km,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与单
              断层模型一样。因研究区域一部分位于境外,其速度模型参数参考 Crust1.0速度结构模型                                      [25] ,模型参
              数如表 3所示。
                  为便于后续分析,图 4给出了单、双断层模型的模拟区域和断层面地表投影的位置关系,同时给
              出 Medong、Nizamghat、Rima及 Pasighat观测点及 ST1—ST4拟建工程场点位置。
























                注:黑色矩形框表示断层投影面,星号表示起始破裂点,红色矩形点为对比分析用文献[11]测点,黑色矩形点为拟建工程场点。
                                              图 4 模拟区域、断层位置及测点布置示意


              3 模型的适用性验证分析


                  由于缺乏超大型地震(M >8)的近源地震动实测数据,本节将通过单断层地震动模拟结果与 Ra
                                        W
              ghukanth [11] 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来检验谱元法地震动模拟在低频段的可靠性和模型参数的适用
              性。首先,基于建立的运动学混合震源模型,模拟计算出文献[ 11]中 4个观测点的加速度时程;然后

                                                                                                   3
                                                                                              —   1 2 3 —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