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95

图 8 转轮压力脉动时频特性

              3.2 结构场特性分析 转轮叶片正面与背面的等效应力与变形量基本相当,如图 9所示为发电转空载
              工况下转轮叶片的等效应力,其在长短叶片上分布基本一致,短叶片 A8低等效应力区延伸至叶片出
              水边。长叶片等效应力在 A1与 A2区较低(对应旋涡区与高涡流黏度),在 A3、A4与 A5区较高(水
              流力与结构约束力共同作用),A6区域(后 2?3流道无短叶片,无叶片背面附着涡)介于二者之间。整
              体上在 0.5span附 近 等 效 应 力 较 低,即 上 冠 与 下 环 间 沿 轴 向 中 间 截 面 (图 9(a)黄 色 虚 线,上 冠 为
              0span,下环为 1span),由于 A6区距离上冠下环约束最远。A1与 A2面积随流量减小均扩大,且 A3、
              A4与 A5区应力值随流量减小而减小,最终 A5与 A6基本融合。A1区分散小旋涡逐渐连成体,且向
              转轮出口移动,最终使得高涡流黏度区从进口演变到出口,与图 6的湍动能变化一致。短叶片上等效
              应力分布大致分为三个梯度,A7与 A9均因上冠下环的约束而表现出较大的等效应力值,二者沿着轴
              向向 A8区域减小;短叶片出口边从吸力面到压力面的绕流使得 A10区出现高低等效应力穿插现象。
              A1与 A8两个低等效应力区均相对下环较近,主要原因是水流在混流式转轮径向流入轴向流出,重力
              与周向力共同作用至有压水流。
                  长短叶片的变形梯度分明,从上冠至下环逐层减小,叶片在靠近上冠侧与下环侧分别朝背面与正
              面方向偏转。在长叶片后 1?2流道以及整个短叶片靠近上冠侧,因流体载荷与结构恢复力处于平衡状
              态,因此该处变形基本等于 0,该无变形区间面积随导叶的持续关闭与平衡的破坏而缩小。最大变形
              量位于转轮进口边靠近下环位置,在叶片进口紧贴正面与背面的低速漩涡对该部位的撞击作用是主要
              原因,因此该部位是叶片振动的敏感区域,该区面积随流量的减小而增加,叶片进口边处最大变形量
              d 在 t = 1 、3和 8s时分别为 2.79、2.9和 3.21μ m。B10附近变形量逐渐增大(图 9红色圆圈),因为
               max
              转轮出口个体小漩涡逐渐融合形成片状涡(图 7)。

                                                                                                   3
                                                                                              —   1 6 1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