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92
图 2 混流式水轮机试验系统 [24 - 26] 及试验与数模结果对比
结构场设置:采用流固耦合方法求解结构场,系统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分别控制对
应节点加速矢量、速度矢量与位移矢量,以获得外界激励载荷 [30 - 31] 。转轮与主轴采用螺栓连接,主轴
表面设置固定约束,以限制主轴在 x、y、z方向的位移。重力与离心力作用于运行转轮,分别施加重
2
力加速度 9.81m?s和转速 332.8r?min。通过建立流场与结构场交界面上节点的映射关系,实现瞬态压
力载荷加载至结构场叶片表面。
图 3 发电转空载工况导叶关闭规律、进出口边界条件及时间步长无关性验证
3 结果分析
3.1 流场特性分析 图 4是数模与试验所得发电转空载工况水轮机工作水头 H变化,初始时最优工况
下水头基本为恒值,波动范围是由于传感器采样频率小于数模时间步长导致。导叶在 t = 1s开始关闭,
水头快速上升,至 t = 8s 导叶停止运动,数模与试验水头均达到最大(H = 12.86m ,H = 13.26m ),
试
数
二者误差<5%。在空载工况的 8~10s,水头持续降低,主要原因是导叶恒定在 0.8°,因导叶关闭主导
的喉部水流速度增加现象、导叶前水流积压现象均消失。此外,图 4(b)为无叶区监测点 VL压力脉动
数模与试验值,二者变化趋势一致,数模结果与试验最大相差约 5.6%。
由图 5可见,Q 工况流态良好,流速因流道结构逐步变窄而增加,Q 工况的转轮进口绝对速
BEP
BEP
度角 β 0 ≈26°等于叶片安放角,进口无撞击。导叶运动使得叶片进口绝对速度角持续减小,来流撞击
叶片在转轮进口出现小涡旋,其阻挡来流使得进口处出现流动分离现象,旋涡采用 λ 2准则计算,阈
3
- 1
值为 0.2s 。0.7Q (进口绝对速度角 β≈16°)时,涡体积≈0.00064m ,其约占转轮流道体积的 2.28%,
BEP
该现象随着流量的进一步减小而逐渐向中间流道延伸,流量持续减小使得进口处小旋涡逐渐发展为马
3
蹄涡。在 0.4Q ( β≈8°,涡体积≈0.03m ,约占转轮流道体积的 10.71%)时基本堵塞了流道。最终
BEP
在 0.1Q 时转轮内由于流量过小,其涡体积减小为转轮流道体积的 6.07%,无叶区高速水环分割了导
BEP
叶与转轮两个区域,基本无来流过流。虽然转轮转速恒定,但无叶区水流周向速度先增加后减小,主
要原因是导叶关闭时过流面积减小,流速增大,随着导叶关闭,流量减小至难以填充空间,流速降
5
— 1 3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