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96

图 9 转轮叶片变形及等效应力分布

                  1s<t<8s间,进水边 B1—B3的等效应力与变形量均基本呈线性比例增加。B5区因一直有漩涡从
              而等效应力持续减小,然而其变形量增加,主要原因是 B5上下 B4与 B6变形量增加连带,其中 B4等
              效应力稍有增加,而 B6等效应力基本未变。出水边各监测点的等效应力均先减小后增大,变幅靠近
              上冠侧越大(B7始末相差 3.7MPa),B7区由于流量减小时离心力与重力双重作用导致出现空腔现象。
              出口边其余位置(B8—B10)约在 t = 3s 附近等效应力有增大趋势,增加值与漩涡位置和强度相对应。
              B7变形较小是因为其位于上冠与叶片连接处,且距离主轴约束处近。B8变形量先减小后增大,是由
              于 t<2.7s前,A2区为低应力区且 B8无上冠直连,之后与 B9—B11区因 应力 增加 而变 形量增加。
              B7—B11变形量始末增加值分别为 0.05、2.23、3.95、2.29和 0.28μ m,靠近上冠下环的监测点因约束
              而变形量 相 对 较 少。t =5.3s后,B7—B10等 效 应 力 与 变 形 量 增 速 加 大,相 应 于 图 6中 0.4Q —
                                                                                                       BEP
              0.1Q 的红色框线漩涡发展区。
                  BEP
                  从流量、力矩与等效应力、变形量的关联性来解释,式(1)—(4)分别为等效应力 σ (MPa) - 力矩
                                                                3
              T(N·m)、变形量 d( μ m) - 力矩、等效应力- 流量 Q(m ?s)与变形量- 流量在发电转空载工况的关系。
                                                                        2
                                                                  3
                                                              = CT+ CT+ CT + C                          (1)
                                              1
                                                   15
                                        σ Z 1  = CT + C ,σ Z 2  = σ Z 3  2  3  4  16
                                                                  2
                                             d = CT + C ,d = CT+ CT + C                                 (2)
                                               负   5    17  回   6     7   18
                                                                  3
                                                                        2
                                                             = CQ + C Q + C Q + C                       (3)
                                                  19
                                             8
                                       σ Z 1  = CQ + C ,σ Z 2  = σ Z 3  9  10  11  20
                                                                   2
                                            d = C Q + C ,d = C Q + C Q + C                              (4)
                                             负    12   21   回   13    14    22
              式中:下标 Z、Z、Z为按长叶片划分的三段流道,见图 9(c);d 和 d 分别为负荷主导区和回流主
                          1   2   3                                        负     回
              导区监测点的变形量;C至 C 均为系数,C 至 C 均为常数,其取值范围见表 1。结合图 9和式(1)—
                                                     15
                                    1
                                        14
                                                           22
              (4)可知:等效应力在转轮进口约 1?3区域,力矩和流量基本呈现线性关系,而在后 2?3区域等效应力
                —  1 3 2 —
                     6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