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94

2
                                                                                 2
                  初始时刻,高湍动能区域位于 1?4短叶片进口背压区(TKE = 0.6m ?s),且其范围与值明显高
                                                                        max
              于长叶片进口背压区。0.7Q 后长短叶片背压区及其他区间湍动能分布基本一致,在 0.6Q                                           后短叶
                                       BEP                                                        BEP
                                                                               2
                                                                             2
              片及对应流道长度的长叶片背压区均对应高湍动能( TKE = 0.1~0.3m ?s),见于图 6中该区域全面覆
              盖旋涡。在 0.4Q 后,转轮出口湍动能急速增大,主要是由回流引起,且来流与回流相互作用,在转
                             BEP
              轮出口自形成与转轮主轴呈 x向的旋涡(图 7(c)),该现象向转轮入口发展使得原顺时针低速旋涡转
              向。此外,在 0.4Q 后短叶片流道范围内湍动能急剧下降,在 0.1Q 时接近于 0,主要原因是无叶区
                               BEP
                                                                            BEP
              高速水环阻止了转轮入流,该区域仅存在残留。图 7(a)—(c)显示 t = 7s(0.2Q )后,转轮出口叶片
                                                                                      BEP
              压力面涡核逐渐扩展,最终占据整体出口流道。
                  转轮内监测点压力脉动如图 7所示,t = 1s前压力基本不变,导叶开始关闭后:流道内各监测点
              (R1—R10)压力呈现下降趋势直至导叶停止运动(t = 8s ),压力脉动幅值亦随流量减小而缩小,尤其
              体现在靠近转轮进口区域。各监测点压力从进口至出口逐渐减小(R1降幅约为 R12的 14倍),一方面
              原因是过流面积减小使得流速增大,另一方面是能量转换用于转轮旋转做功。越靠近转轮出口,各监
              测点的起始压差越小,流量变化对出口压力影响较小。在约 t = 5s (0.62Q )时,靠近转轮进口的周向
                                                                                BEP
              叶间流道有充足的马蹄涡,使得 R1、R2与 R3压力下降速率明显降低,后续监测点压力变化速率基
              本不受涡旋影响。
                  由于旋涡涡核向下游移动,图 7中 R11与 R12压力先分别增加至 99.33kPa(t = 6.6s )、97kPa(t =
              6s )。R12在 t = 6s 后与 R11在 t = 6.6s 出现下降,主要是因涡核破裂产生的冲击波造成。R11对应后
              时刻涡核体积较大,且大体积涡核距离 R11更近,从而使得 R11出现一个下降波。t = 8s 后活动导叶
              静止,所有监测点压力均有小幅回升,主要是原聚集在导叶前段的水流缓入转轮导致,同时对应活动
              导叶压力降低,其中蜗壳压力降低引起水头减小见图 4(a)。


























                                                  图 7 转轮压力脉动时域特性

                  如图 8所示为流道四分段监测点压力频谱,其中转频 f= 5.547Hz。流道内分别监测到主频 28f
                                                                                                          n
                                                                     n
              (活动导叶通频)、30f(转轮叶片通频)、56f(活动导叶倍频)、60f(转轮叶片倍频)等特征频率,说
                                                       n
                                  n
                                                                            n
              明导叶数与叶片数对应流态振频作用明显,且上述振频幅值随着流量减小而减小,上述四个频率的幅
              值沿着流向而减小。28f和 30f的幅值最高,56f和 60f的幅值次之,说明导叶与叶片通过频率对水流
                                                                n
                                          n
                                    n
                                                          n
              的影响要比其倍频更显著。64f与 68f主要因旋涡作用引起,且脉动幅值沿流线与时间推移(t<8s)均
                                          n
                                                n
              递减,而在 8~10s的空载工况下各频率脉动幅值基本不变。振幅在( - 48.4dB ,- 17.8dB )区间的脉动
              现象属于主相流动,基本无脉动现象。结合图 5和图 8可知,0.1Q 时低频脉动出现在靠近转轮出口
                                                                           BEP
              侧,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流量减小使其波动强度减弱,另一方面是动静干涉作用因距离无叶区越远而
              越弱。
                     6
                —  1 3 0 —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