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103
槽可形成新的大鲵生境,提供适宜大鲵的底质条件。
表 2 底质筛选结果
不同底质类型占比?%
区域 分类 粒径?mm
7 月 25日 7月 31日 8月 5日 8月 11日 8月 17日
小鹅卵石 63 20.48 15.70 21.33 31.60 22.31
大卵石 31.5 16.02 24.30 33.42 11.22 20.11
小卵石 16 26.91 22.63 14.30 17.64 11.54
8 15.99 16.34 11.30 15.97 21.33
上游区
4 9.26 11.26 14.60 17.33 8.45
砾石
2.5 6.63 4.36 2.21 3.71 9.66
2 2.70 4.21 2.84 1.23 3.64
沙粒 1 2.01 1.20 0 1.30 2.96
小卵石 16 18.32 17.33 20.13 17.56 20.77
8 41.37 44.37 35.69 39.51 33.44
4 21.30 19.54 21.47 22.84 16.34
中游区 砾石
2.5 10.85 12.34 14.65 11.33 15.45
2 5.34 4.69 7.54 4.56 8.54
沙粒 1 2.81 1.73 0.52 4.20 5.46
4 2.95 7.56 4.27 10.21 7.28
砾石 2.5 9.52 10.23 16.38 17.24 18.21
下游区 2 23.60 14.57 10.27 8.59 6.55
1 40.49 46.33 51.23 47.54 61.24
沙粒
0.6 23.44 21.31 17.85 16.42 6.72
4 大鲵流速及河道指数适宜性曲线构建
4.1 流速适宜性曲线 根据不同流速对应下的日均停留时间及日均出没次数,运用模糊逻辑法对应得
到适宜性指数( HSI),用 0~1之间的数值定义大鲵对流速的偏好,数值越大代表流速越适宜大鲵生
存,曲线的峰值代表大鲵对流速的最适宜或最喜爱范围 [24] 。利用多项式拟合流速 v与 HSI构建大鲵流
速适宜性曲线,经拟合得到大鲵流速适宜性曲线:
3
4
5
2
HSI =- 2.212 v- 1.284 v+ 14.68 v- 16.3 v+ 4.756 v + 0.4839
参见图 9,流速在 0.1~0.3m?s范围,HSI处于峰值区域(HSI>0.8);流速为 0.2m?s时 HSI最大,
为 0.862;流速大于 0.6m?s时 HSI处于低值区域(HSI<0.3)。这和野生大鲵栖息地相关的文献对大鲵
适宜流速的描述相近 [22,30] 。由此可见利用本研究介绍的实验及适宜性曲线构建方法得到的大鲵栖流速
适宜性曲线能够较准确体现大鲵对流速的响应情况。总体来说,大鲵喜欢低流速的环境,小于 0.5m?s
流速的环境适宜大鲵在河流中活动。研究表明,大鲵出洞活动主要的行为是捕食与休息 [17] ,低流速下
大鲵饵料资源最为丰富,野生大鲵的饵料主要是鱼类、蟹虾等底栖动物,饵料鱼类主要以马口鱼等山
[31 - 32]
溪性鱼类为主。以马口鱼为例,其偏好流速为 0~0.5m?s,偏好上溯流速为 0.3~0.35m?s ,河蟹、
虾等大型底栖动物也同样偏好于缓流的环境中 [33 - 34] ;缓流环境同样也适宜大鲵出洞休息,较大的流速
不利于大鲵捕食,并且急流可能会将正在河流活动的大鲵冲走,对大鲵造成伤害。
4.2 河道指数适宜性曲线 根据底质偏好性实验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定性构建河道指数适宜性曲线。
综合实验结果及相关文献表明 [35 - 36] ,野生大鲵最适宜底质类型为砾石(8~16mm)、卵石(16~250mm)
5
— 1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