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100

值,拟合得到大鲵流速适宜性曲线。模糊逻辑法具体流程可参考文献[15]。
                  ( 2)定义隶属度函数,构建模糊集合。常见的隶属函数有矩形函数、梯形函数、三角形函数、S
              型函数、Z型函数及高斯函数等。各评价因子隶属函数及模糊集合为:
                  a)日均停留时间(DRT)。日均停留时间(DRT)的隶属函数论域设置为[0,DRT ],模糊集合为
                                                                                           max
              { short,long},分别对应的隶属度函数为 Z型函数[0,DRT ](short),S型函数[0,DRT ](long)。
                                                                    max                         max
                  b)日均出 没 次数 (DN)。日 均出 没次 数 (DN)的隶属 函 数 论域 设 置 为 [0,DN ],模 糊 集 合 为
                                                                                          max
              { short,long},分别对应的隶属度函数为 Z型函数[0,DN ](short),S型函数[0,DN ](long)。
                                                                                              max
                                                                   max
                  c)适宜性(Suitability)。适宜性(Suitability)的隶属函数论域设置为[0,1],模糊集合为{非常适宜
              ( VS),适宜(S),一般适宜(GS),不适宜(US)},分别对应的隶属度函数为梯形函数[0,0,0.15,
              0.3](US),三角形函数[0.25,0.4,0.55](GS),三角形函数[0.4,0.55,0.7](S),梯形函数[0.65,
              0.8,1,1](VS)。隶属函数如图 5。


















                                                      图 5 隶属函数确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流速偏好性实验
              3.1.1 预实验 在 0.3m的水深下,通过调整压力泵及开关阀门控制实验河道流速,培养供试大鲵
              7天,使其逐步适应河道环境变化。实验过程中,暂停供给大鲵的饵料来源,使其出洞进行觅食。观
              测结果表明,大鲵在 0~0.3m?s流速下的区域停留时间较长,观测到的行为包括:爬行、游泳、捕食、
              休息、露头、换气、张嘴、打斗。在 0.4~0.6m?s流速的区域中,大鲵会短暂停留,观测到的行为包
              括:爬行、游泳、捕食、休息、冲凉等。大鲵在 0.7m?s流速以上的区域鲜有出现。因此,根据预实
              验观测结果,设置实验流速为 0、0.1、0.2、0.3、0.4、0.5、0.6、0.7、0.8、0.9和 1m?s。
              3.1.2 流速对照实验 实验开始前,在实验河道投放草鱼幼体活体,与河道已有的虾蟹等底栖动物共
              同作为供试大鲵的饵料,之后在实验中期左右根据饵料量选择性投放饵料。由观测可知,大鲵出洞时
              间在 18∶00—20∶00之间,并集中在 19∶00左右,大鲵最后进洞时间在次日 4∶00—6∶00之间,在此期
              间大鲵会有频繁进出洞的活动行为。
                  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河道上下游 DO和 WT的差异性。实验河道上下游 DO与 WT箱型图如图 6,单
              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实验河道上下游的 DO与 WT无显著差异(P>0.05,均通过方差齐性检验)。
              说明在本实验中,DO与 WT不会影响大鲵在河道中活动,进而排除了 DO与 WT可能对大鲵不同流速
              区域选择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
                  为定性描述实验结果,需要对各流速条件进行分组分析。利用 SPSS26软件中的 “系统聚类” 工
              具对大鲵停留时间及出没次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流速共分为 4类:第一类流速为 0,为静水
              状态;第二类流速为 0.1、0.2和 0.3m?s,可认为是低流速状态;第三类流速为 0.4、0.5m?s,可认为
              是中流速状态;第四类流速为 0.6、0.7、0.8、0.9和 1m?s,可认为是高流速状态。大鲵洞外活动行为
              见图 7。

                —  1 5 2 —
                     1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