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96
水 利 学 报
2024年 12月 SHUILI XUEBAO 第 55卷 第 12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4)12 - 1508 - 11
野生大鲵栖息活动适宜水动力条件实验及适宜性曲线构建
1
1
2
1
3
丁 洋 ,赵进勇 ,彭文启 ,解宜兴 ,于子铖 ,付意成 1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2.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湖南 张家界 427400;
3.河北工程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摘要:为了探求大鲵栖息活动的适宜水动力条件,开展有效保育措施,通过室外观测实验,研究了不同流速及底
质条件对大鲵栖息活动的影响,利用模糊逻辑法对大鲵在不同流速下的日均停留总时间及日均出没次数等实验参
数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了大鲵的适宜流速条件与阈值,构建了大鲵流速适宜性曲线,根据大鲵在不同底质区域的
日均停留总时间参数 构 建 了 大 鲵 河 道 指 数 适 宜 性 曲 线。结 果 表 明:大 鲵 在 低 流 速 状 态 下 停 留 时 间 占 总 时 间 的
69.13%,表现出的行为谱类型较多,大鲵在中高流速的停留时间占总时间的 30.87%,进而确定大鲵适宜流速范
围为 0~0.5m?s(HSI>0.5,HSI为适宜性指数),流速在 0.1~0.3m?s范围,HSI处于峰值区域(HSI>0.8),当流速
大于 0.6m?s时,栖息地适宜性逐渐降低;大鲵最适宜底质类型为砾石(8~16mm)、卵石(16~250mm)和漂石(>
250mm),不适宜在沙粒(0.062~2.0mm)占比较多的区域活动。相关结果可为精准预测大鲵适宜栖息地分布,开
展有效保育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野生大鲵;观测实验;流速;底质;适宜性曲线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40134
中图分类号:TV131.2
1 研究背景
两栖动物作为淡水生物群落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变化影响周围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其种群数量
的减少对淡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 。中国大鲵(下简称大鲵)是我国特有的两栖
动物,属有尾目、隐鳃鲵亚目、隐鳃鲵科、大鲵属。野生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国际自然保护
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评定为极危物种 [2 - 3] 。野生大鲵是我国中部、南部山区河流
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对其他水生生物类群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种群状况能够反映当地河流
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目前野生大鲵生存状况仍在不断恶化,原有的大鲵亲本及生境质量遭到了破
坏,甚至部分地区已完全丧失其生态功能 [4]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电工程建设造成的河流减脱水
现象、农药化肥及工业发展造成的水质恶化、过渡捕捞及炸鱼等造成的饵料资源减少,均对大鲵的生
境条件造成了损害,加强大鲵野生资源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势在必行。开展野生大鲵栖息活动适宜
水动力条件实验及适宜性曲线构建的研究,对于精准预测大鲵适宜栖息地分布,进而开展有效保育措
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常见的适宜性曲线确定方法包括专家判断法、文献参考法、栖息地确定法、水生生物捕获
量统计法、控制实验法,其优缺点见表 1。大量关于栖息地适宜性的研究集中于对 “栖息地特征” 的
研究,建立在对自然条件下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即利用相关性模型建立物种个体丰度与栖息地环
收稿日期:2024 - 03 - 13;网络首发日期:2024 - 12 - 23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1882.TV.20241220.1124.001
基金项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WE0145B042021);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与
环境综合调查项目( WE120202A0072022)
作者简介:丁洋( 1993 - ),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E - mail:dingyang@iwhr.com
通信作者:赵进勇(1976 - ),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水工学研究。E - mail:zhaojy@iwhr.com
0
— 1 5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