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2025年第56卷第7期
P. 29

该设计方案的特点在于:鱼道运行时无需闸门控制,仅保留检修闸门以供鱼道检修用,鱼道
              深 水 段 运 行 水 深 随 上 游 水 位 变 化 而 同 步 变 化 , 而 鱼 道 浅 水 段 各 竖 缝 断 面 水 流 流 速 始 终 保 持 不 变 ,
              多余的水将由溢流段溢出。溢流量与鱼道上下游设计运行水深有关,通常溢流段溢出的水流经过
              衔接过渡后作为下游鱼道进口段诱鱼补水之用。此外,因该设计方案中存在溢流段,溢流口位置
              应加设拦鱼格栅,防止洄游鱼类在溢流水流的带动下跌入余水收集池内。本文提出的鱼道出口优
              化设计方案在保证出口段(深水段、溢流段、浅水段)内运行水深与流速均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能适应上游库区水位变幅,实现了无闸控制,提高了运行效率,在运行维护与工程造价方面具有
              显著优势。
              2.2 具体案例分析 以某大型水电站鱼道单出口设计方案为例,鱼道出口最低运行水位为 3203 m,
              最高运行水位为 3206 m,变幅为 3.0 m,而下游水位则基本稳定在固定值。由工程运行工况可知,水
              电站上游库区水位在 3203 ~ 3206 m 范围内日间变动频率较高,采用单出口方案可有效解决水位变幅频
              率较高导致难以运维的困扰。
                  鱼道采用单出口布置方案,深水段与浅水段均采用竖缝式鱼道布置方式,且池室结构一致,仅池
              室边墙及隔板高度有所不同。此外,溢流段池室的宽度与上游深水段及下游浅水段池室宽度一致。各
              主要布置参数如下:
                  (1)鱼道池室内最小运行水深 h 为 1.0 m,h = h ,鱼道出口底板高程取 3202 m,出口水深 h 最大
                                               1          2   1                                       0
              值 取 4.0 m。 当 水 位 为 3203 m 时 , 鱼 道 出 口 水 深 为 1.0 m, 不 发 生 溢 流 , 下 游 鱼 道 浅 水 段 水 深 h =
                                                                                                         4
              1.0 m;当水位为 3203 ~ 3206 m 时,深水段鱼道内水深为 1.0 ~ 4.0 m,通过溢流段发生溢流,下游鱼道
              浅水段水深 h = h +h = h +1.0 m。(2)深水段鱼道池室边墙及隔板高度为 4.5 m,浅水段鱼道池室边墙及
                          4   2  3   3
              隔板高度为 1.5 m。(3)根据库区水位变幅条件,溢流段底坡总落差 H = H = 3.0 m,鱼道设计底坡 J  =
                                                                             2   1                       1
              2.76%,则深水段长度 L ≥L = 108.7 m。
                                    1  4
                  从图 1 可以看出,当溢流段内的水位超过溢流口高程时,有部分水量通过溢流口流出,故溢流段
              长度是单出口方案设计中重点考虑的因素。本文假定溢流段侧边墙全断面溢流,即溢流段长度与溢流
              口宽度一致,则可以假设溢流流量满足矩形薄壁侧堰泄流公式。参考文献[23],溢流段溢流流量可表
              示为:

                                                        2
                                                   Q 2 =  C d  2g L 2 h 3  3/2                         (1)
                                                        3
              式中:C 为侧堰流量系数;g 为重力加速度,m/s 。截至目前,已有较多文献对侧堰流量系数进行了试
                                                          2
                      d
              验研究   [24-26] ,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 C 计算式,考虑到试验条件的相似性,本文选取 Jalili 等                          [25] 提出的 C d
                                               d
              计算式进行溢流流量估算:
                                                                     h 2 + H 2
                                            C d = 0.71 - 0.41Fr - 0.22                                 (2)
                                                                   h 3 + h 2 + H 2
              式中 Fr 为上游来流弗劳德数。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溢流水流对洄游鱼类尽可能产生小的影响,建议堰
              上水深 h 最大约为 0.1 m。
                      3
                  此外,采用式(3)计算竖缝式鱼道内流量                  [9,11] :
                                                    Q f = C q ∙b∙h∙ 2gWJ                               (3)

              式中:Q 为鱼道流量,m /s;C 为鱼道流量系数;b 为竖缝宽度,b = 0.3 m;h 为鱼道平均水深,m;W
                                     3
                      f
                                          q
              为鱼道池室长度,W = 2.25 m;J 为鱼道坡度,J = 2.76%。关于鱼道流量系数 C ,Rajaratnam 通过大量
                                                                                      q
              试验研究指出 C  = 0.6 ~ 0.8 ,故此本文 C 取 0.7。
                                      [8]
                            q
                                                    q
                  假如鱼道出口位置水深 h  = 4.0 m,下游浅水段设计水深 h 近似等于 1.0 m,此时溢流段溢流量达
                                         0                             4
              到最大,溢流量近似等于鱼道内 3.0 m 水深的流量值。为保证最大溢流流量发生时堰上水头满足设计
              要求,将上述参数代入式(1)―(3),得出溢流段 L 长度为 15.3 m。为节省工程投资,本实例采用两侧
                                                            2
              溢流方案,即溢流段长度为 L /2 = 7.65 m,溢流口总长度保持 15.3 m 不变。
                                         2
                                                                                                — 855  —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