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25年第56卷第7期
P. 32
室竖缝断面流速情况如图 6(b)(c)所示,同工况 1,由于池室沿程水深逐渐增大,致使鱼道竖缝断面平
均流速逐渐减小,但 60 池室竖缝断面由工况 1 的 0.2 m/s 分别增大至 0.5 和 0.7 m/s,可见,随着上游水
#
深的增加溢流段设置对鱼道竖缝断面流速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当上游水深增加至 4.0 m 时,溢流池上
游段池室内水深保持一致,竖缝断面平均流速为 1.1 m/s 左右,与设计流速基本一致,如图 6(d)所示,
即鱼道池室内水流流态不受溢流池设置影响。
图 6 鱼道池室竖缝平均流速沿程分布
综上可见,溢流段上游临近池室内主流流速值均大于过鱼对象感应流速,同时未超过其爆发游泳
[28]
速度(1.5 ~ 2.4 m/s) ,满足洄游鱼类上溯需求。
4.4 溢流池内水力特性分析 溢流段内表层流场结果如图 7 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受上下游竖缝结
构影响,溢流池表层水体内均形成 3 个回流区。主流从上一级竖缝断面出流后,两侧形成回流区,
其中左侧回流区较小,而右侧回流区则较大;受竖缝导向影响,左侧溢流池前半段流速明显大于其余
溢流断面流速;受左侧边墙影响,主流撞击左侧边墙后向右侧发生偏转前行,并向下一级竖缝断面汇
聚,主流左侧角隅位置形成强度较弱的回流。不同上游水位条件下,溢流池内流态规律基本一致。
由 4.3 节竖缝断面流速量值分析可知,不同上游水位条件下竖缝流速量值差异显著,即由竖缝断
面射入溢流池内的水流初始流速不同,进而导致溢流池内的流速量值差异明显。上游水深为 1.0 m
时,不发生溢流,调节池内水流流速较低,大部分区域均小于 0.1 m/s,无法满足洄游鱼类上溯需
求,鱼类难以发现主流进而进一步上溯。而当上游水深增加为 2.0 m 时,溢流池内部流速量值明显
增加,池内表层流速为 0.1 ~ 0.2 m/s,达到洄游鱼类上溯感知流速并实现上溯;此时,两侧溢流断面
流速为 0.2 ~ 0.6 m/s,而受上一级竖缝导向影响,溢流池内左侧前半段溢流断面的溢流流速明显大于
其余位置流速,为 0.3 ~ 0.5 m/s,右侧溢流断面溢流流速沿程分布则较为均匀,约为 0.3 m/s。当上游
水深为 3.0 和 4.0 m 时,溢流池内中间区域表层流速变化较小,但两侧区域流速有所增加,溢流口区
域沿程平均流速分别增大至 0.5 和 0.6 m/s 左右,满足洄游鱼类上溯需求。综上分析,从流速角度考
虑,当上游水深为 1.0 m 时,溢流段内水流条件无法满足洄游鱼类上溯需求,然而考虑到日调节水
库中低水位工况仅为短时的,故该阶段溢流池可以作为鱼类休憩场所之用;而当库水位上升上游出
口水深大于 2.0 m 时,溢流段内水流条件满足洄游鱼类上溯需求。
4.5 讨论 为进一步讨论溢流段内洄游鱼类的上溯通过性,本研究对溢流段池室内平均流速、涡流大
小、雷诺剪应力以及湍动能等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 1 所示。统计结果表明,对溢流段池室内平均流
速、雷诺剪应力和湍动能而言,超过 99% 的溢流段池室体积内的水体呈现出低于前人提出的参数阈
值 [30-32] 。而就涡流大小而言,研究表明,当涡流长度小于洄游鱼类单体长度时,上溯鱼可以轻松通
过 [33] ,因此本研究将洄游鱼单体长度的 2/3 作为涡流长度阈值进行分析。统计显示,涡流长度小于 2/3
— 8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