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2025年第56卷第7期
P. 33
图 7 溢流段池室表层流场与流速分布(单位:m/s)
表 1 水力特性量值低于已知阈值的溢流段池室体积百分比
倍鱼体长度的总体积占溢流段池室体积的 50%
以上。此外,在溢流段平面存在两个较大尺寸 工况 V-/% V /%
h /m
ES
K
0 h /m u | τ xy | V /% V /%
4
的涡流,两个涡流的长度分别为 0.8 ~ 1.2 m 和
1 1.0 1.0 100 100 59 100
5.0 ~ 5.8 m。Silva 等 [24] 曾指出,如果涡流尺寸
2 2.0 1.0 99 99 56 99
比洄游鱼的单体长度大得多,则洄游鱼的上溯
3 3.0 1.0 99 99 56 99
方向可能不会受到干扰。针对本工程实例的鱼
4 4.0 1.0 99 99 54 99
类调查结果表明,主要过鱼对象成鱼的平均体
注: V- 为平均流速低于 1. 13 m/s 的溢流段池室体积百分比;V | 为
u
长为 0.3 ~ 0.5 m,即溢流段池室内的涡流尺寸 | τ xy
2
雷诺剪应力低于 10 N/m 的溢流段池室体积百分比;V 为涡流尺寸
ES
远大于洄游鱼类的单体长度。因此,尽管溢流
小于 2/3 洄游鱼类单体长度(0. 4 m)的溢流段池室体积百分比;V 为
K
段池室内存在两个较大的涡流,但涡流大小满 湍动能小于 0. 05 m /s 的溢流段池室体积百分比。
2
2
足洄游鱼类通过的要求。综上分析,溢流段中
的水力特性足以使上溯鱼在池室内找到它们的上溯方向。本研究提出的自适应水位变幅的鱼道出口优
化方案已在某水电站鱼道工程中实施运行,根据课题组 4―8 月份在现场开展的 PIT(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过鱼试验监测结果显示,有 98 尾鱼洄游至溢流池上游监测断面,上溯试验鱼均能穿过溢
流池游至下一监测断面,监测期间并未发现试验鱼在溢流池滞留现象。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鱼道出口设计方案,以适应上游水位频繁变动的工况。设计的竖缝式鱼道出
— 8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