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2025年第56卷第7期
P. 30
3 鱼道单出口方案水工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3.1 物理模型试验方法 为分析鱼道单出口方案水力
特 性 , 本 文 进 一 步 开 展 物 理 模 型 试 验 与 数 值 模 拟 研
究。其中物理模型试验比尺为 1∶10,采用正态模型,
满足几何相似、水流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模拟常规
池室总数为 81 级,其中溢流段上游包含 60 级,下游
包含 20 级。试验过程中,鱼道流量采用电磁流量计读
取 , 水 深 采 用 钢 直 尺 获 得 , 流 速 采 用 ADV(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er)测 量 , 溢 流 流 量 采 用 体 积 法 计
量,时间采用秒表计数。试验照片见图 2,鱼道模型 图 2 试验模型照片
设计参数如图 3 所示。
图 3 鱼道设计参数(原型尺寸单位:cm)
3.2 数值模拟方法 竖缝式鱼道单出口方案数值模拟研究采用 RNG k-ε 湍流模型结合 VOF 方法捕捉
自由水面,数学模型可参考文献[12]。本文共模拟了 81 级竖缝式鱼道池室结构,其中溢流池上游包括
60 级池室,溢流池下游包含 20 级池室,全长约 200 m,计算体型如图 4 所示。数值模拟过程中池室
结构参数同模型试验参数,数值模拟不考虑模型比尺,即将试验模型尺寸换算为原型尺寸。网格划
分采用结构网格,并在竖缝及溢流口附近进行局部加密,网格尺寸最大为 0.1 m×0.1 m×0.05 m,最小
为 0.05 m×0.05 m×0.1 m,网格数量共计约 1800 万。
3.3 研究工况 为研究不同条件下溢流池上下游鱼道池室
内流态特征等,本文制定了 4 种典型工况,分别为工况 1
上下游等水深(上游水深 1.0 m、下游水深 1.0 m)、工况 2
上下游水深差 1.0 m(上游水深 2.0 m、下游水深 1.0 m)、工
况 3 上下游水深差 2.0 m(上游水深 3.0 m、下游水深 1.0 m)
和 工 况 4 上 下 游 水 深 差 3.0 m(上 游 水 深 4.0 m、 下 游 水 深
1.0 m),计算和试验工况参数基本一致。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图 4 计算体型示意图
4.1 溢流段溢流流量分析 试验过程中采用体积法对溢流池溢流流量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当上游水深
1.0 m、下游水深 1.0 m 时,不发生溢流;当上游水深 2.0 m、下游水深 1.0 m 时,溢流池试验溢流流量
为 0.19 m /s;而当上游水深 3.0 m、下游水深 1.0 m 时,溢流池试验溢流流量为 0.43 m /s;当上游水深
3
3
4.0 m、下游水深 1.0 m 时,溢流池试验溢流流量增大至 0.69 m /s。试验结果与根据上下游水深溢流流
3
量 Q 理论计算值结果(分别为 0.19、0.35 和 0.63 m /s)基本一致,由此表明溢流流量可以很好地匹配上
3
2
— 8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