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30

理,通过规划引导、法治约束、制度保障、工程建设、调度管理、科技支撑、产业结构调整、控源
               截污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水陆统筹、水岸联动、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
               境、水灾害等新老水问题的系统治理,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水安全保障。在太湖流域治
               水实践中,系统治理思想、综合治理思想相互交融,协同推进流域治理与管理。
                   目前,太湖流域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重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处于追求更高水
               平、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期盼更清洁的水源、更优美的水环境、更健康的水生态、
               更和谐的水秩序,因此亟需凝练历史及当代治水思想,寻求适宜的治水之道。本文系统总结太湖流
               域治水历程、治水思想、治水现状,分析新时期流域治水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探讨未来流域治水
               方向,为进一步建设美丽幸福太湖提供借鉴。





               2  历史太湖流域治水历程与主要思想

                   历史上太湖流域治水是在不断解决人水关系矛盾过程中逐步演进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
               康之变”造成了三次人口大迁移,促进了流域农田水利的发展。经历代人民不懈治水,因水患频繁被
               称为荆蛮之地的太湖流域,逐步被改造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至唐宋以后,成为历朝历代重要
               税赋之地,有“赋出天下,江南居什九”之说。因此,回顾古人治水历程,总结古人治水思想,有助
               于指导治水实践。
               2.1  历史治水历程        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将新中国成立之前流域治水历程大致分为远古孕育期、殷
               商至春秋战国的萌芽起源期、秦汉至南北朝的初步创建期、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兴盛期、北宋南宋的
               延续发展期、元明清的巩固提升期、鸦片战争至民国的近代低谷期等 7 个阶段                                  [18-19] 。
                  (1)远古孕育期(远古时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民在太湖地区进行水土斗争。马家浜文化时
               期先民依水定居、种植水稻并建设灌溉系统。崧泽文化时期农耕水利技术进一步发展。良渚文化时
               期在良渚古城外围修筑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成为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
                  (2)萌芽起源期(殷商至春秋战国)。商末周兴之际,泰伯、仲雍为首的周人来到江南,带来了北
               方的耕作技术经验,推动了太湖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开凿了太湖地区最早的人工河道泰伯渎。春秋
               战国时期,太湖流域是吴、越争战和经营之地,后又为楚国吞并,这一时期流域治水进入萌芽期,
               主要围绕军事、防洪、灌溉等开展。
                  (3)初步创建期(秦汉至南北朝)。秦汉时代太湖流域开始了海塘、圩田、塘堰、运河等建设。三
               国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相继建都南京,将太湖流域作为重要经济区域,促使水利和
               农业发展。西晋“永嘉之乱”引起我国人口第一次大南迁,防洪、灌溉、水运、围田等普遍开展。到
               南朝后期太湖流域已逐步成为长江流域经济文化中心地带,赶上了黄河流域的水平。这一时期流域
               治水进入初步创建期,实施了江南运河、平原水库南湖、练湖、以及跨越两个流域的破岗渎、上容
               渎等比较有名的水利工程。
                  (4)兴盛期(隋唐至五代十国)。隋代贯通了南北运河,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唐代是封建
               社会鼎盛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步由中原南移到长江流域,太湖流域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富庶的地
               区,唐中期“安史之乱”引起我国人口第二次大南迁,期间太湖流域遭受战乱破坏较小,耕地面积扩
               大,物产丰盛,经济水平开始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流域治水也进入了兴盛期,拓浚整治江南运河,
               建立江浙海塘,始建吴江塘路,开挖浚治元和塘、盐铁塘、荻塘等骨干河道,浚治塘浦、修筑堤
               岸,形成河渠纵横、圩田棋布的塘浦圩田系统                     [20] 。其后吴越致力于工程管理养护。
                  (5)延续发展期(北宋南宋)。北宋初期,偏重漕运、忽视水利                            [21] ,太湖流域塘浦圩田解体。“熙
               宁变法”颁行《农田水利法》以后,掀起全国性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22] ,流域治水又纳入了继续发展的
               轨道。北宋宝元元年和嘉祐六年先后裁直吴淞江盘龙汇、白鹤汇两个大弯道。庆历八年吴江塘路筑
               成 [23] ,限制了太湖水狂野东泄,为围田垦殖创造了条件。至和年间修筑了苏州至昆山的至和塘。北

                 — 280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