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31
宋末期“靖康之变”引起我国人口第三次大南迁,对经济文化重心进一步南移起到巨大作用。南宋后
期,太湖下游排水出路日趋恶化,治水主要以排水出路的探索为中心,大力疏浚吴淞江,浚治通江
港浦,太湖下游保持了东出吴淞江、东北出常熟、昆山通江诸浦江、东南出华亭(松江)、海盐通海
港浦的三江三向排水格局。
(6)巩固提升期(元明清)。元代流域治水达到新的高度,政府主持的工程规模较大,水利学家
任仁发负责的吴淞江治理,以及疏浚南北诸大浦并浚治浏家港(即浏河)及其通江港浦,同时进行
圩田治理 [24] ,是流域治水史上的转折。明代对太湖的排水系统进行大规模整治,对传统的圩田塘
浦进行恢复和发展 [25] 。明代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元吉对下游排水出路提出“掣淞入浏,开范家浜”
的主张 [26] ,成为明初政府组织的最大水利工程。清代太湖流域已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康雍乾三朝治
理规模一代超过一代,治理太湖泄水主道、塘浦圩田及江浙海塘 [27] ,无论深度、广度都要超过历史
上任何时期,连续大规模治理三江,极大推动了太湖地区水利建设。清代末期,随着上海兴起,黄
浦江的修浚逐渐成为重要工程。
(7)近代低谷期(鸦片战争至民国)。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流域
治水修修补补 [28] ,主要是对海塘、河浦、堤闸的岁修养护,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不多。帝国主义把持
黄浦江和吴淞江下段,在黄浦江治理上只考虑航运,不顾水利需要;吴淞江下游治理则只是从上海
城市发展着眼,大幅度束狭河身,变成狭小的苏州河。
2.2 历史上形成的治水思想 古代太湖流域治水初步形成由防水害到防水害与兴水利兼顾、由单一
治水到综合治水的过程,形成了许多因地制宜、颇具特色的治水思想。
(1)太湖洪水“上杀、中分、下导”的治水思想。对于太湖水患的治理,在洪水出路安排及工程布
局上形成了“上杀、中分、下导”的思想,在流域上游有节制地控制入湖水量,在中部适当地考虑分
流,在下游理顺排水出路。不同时期基本都遵循这一思想,但关注的具体工程有所不同。宋代以
前,主要为调蓄山地径流,疏治下游河港,建设塘浦圩田。北宋以后,太湖水患日益频繁。北宋郏
亶认为当时太湖水患严重的症结在于塘浦圩田系统的毁坏,提出予以修复。单锷则提出了“上杀、中
分、下导”的太湖洪水处理思想,主张上游节制来水量,中游开通撇洪道,下游扩大泄水出路;苏轼
认可并赞赏单锷的治水思想,后期的治水者多用单锷之说。元代以后太湖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治
水者主要围绕“下导”展开。元末周文英认为吴淞江海口段严重湮塞是沧海桑田的自然现象,提出
放弃吴淞江海口段涂涨之地,导吴淞江由浏家港一、二处港浦入海,这在当时为权宜救急之策。
明初夏原吉采用了周文英的主张,但在“掣淞入浏”的同时,开范家浜接大黄浦,导淀泖水由黄浦
出海,曾起到良好效果。后黄浦和浏家港成为太湖地区排水的两大干流,吴淞江逐渐成为黄浦江
一条支流,后称“黄浦夺淞”,这是太湖三江水系长期演变的结果。清代吴淞江、浏家港并淤,黄
浦坐大,到清末太湖洪水 80%由黄浦宣泄。“上杀、中分、下导”总体体现了太湖洪水以排为主的
思想 [29] ,为现代太湖洪水“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理方针奠定了基础。
(2)洪涝分治、高低分片的治水思想。太湖洪水如何经下游地区排入江海,古人有两种意见:一
种是洪涝合流,让太湖水分散流入下游水网和地区径流汇合在一起,泄入吴淞江及通江通海的河
浦,注入江海;另一种是洪涝分流,以吴淞江为排太湖洪水的专道,以东北、东南通江通海的塘浦
排地区径流。吴越时以吴淞江为主要泄水道,又以东北及东南两路河港为泄水之翼,当时吴淞江比
较宽广,泄水较为通畅;东北方面古代有娄江等排太湖洪水入江,但唐时娄江已经淤湮;东南的东
江吴越时也已湮塞,由小官浦等分泄吴淞江部分洪水入海。北宋郏亶、单锷主张洪涝合流的形式,
但具体措施有所不同,郏亶主张深挖塘浦,高筑圩岸,强水归海;单锷主张大浚入江、入海河道。
郏亶之子郏侨基于洪涝不分、无法根治水患的认识,总结前人运用堤防堰闸控制、分区排水的经
验,提出以吴淞江为太湖排洪专道,以东南、东北通江出海诸港排除地区水潦,实行洪涝分流,既
有利于下游低洼地区的防洪除涝,又有利于太湖排水。元代以后主要围绕太湖洪水排水通道以及地
区涝水排水通道展开治理。这一思想也成为现代圩区治理方法中“高低分开、洪涝分治”思想的先驱。
(3)治水治田相结合、大河流治理与塘浦圩田治理综合考虑的治水思想。围绕治田与治水的矛
— 2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