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36
治水也进入了新时期,肩负支撑流域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保障重任。在气候变化与长三角一体
化发展背景下 [34] ,太湖流域的水问题已经转变为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水生态
修复、水应急管理等交织并存 [35] ,依然艰巨和复杂,全方位水安全保障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突出
表现在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调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供需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待破解、河湖管理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水利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有待健全。这要
求流域治水继续坚持系统治理与综合治理的治水思想,分析提出流域治水亟需破解的关键科学技
术,在今后一个时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
(1)支撑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
局,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强省际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但快速城镇化进程导致流域
水文情势更加复杂,与 1997 年相比,流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73%、耕地面积减少 26%、水域面积减
少 5%,流域产汇流特性发生显著改变,流域现状整体防洪标准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流域水
利工程补短板的任务仍然繁重。因此,亟需开展流域、区域现状防洪能力评价,圩区建设标准、城
市与流域区域防洪排涝格局协调性研究,支撑流域防洪除涝格局进一步完善;以太湖、望虞河、太
浦河、新孟河为重点,研究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形成流域、区域和城市三个层次相协调的配
置格局;加快开展黄浦江河口建闸、环湖大堤及流域骨干河道生态堤防等工程建设问题研究,助力
提升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布局;加强江南运河治理管理研究,协调推进运河沿线整体防洪排涝能力提
升;研究太湖出入湖水量联动关系,推动太湖和主要引供水河道水资源统一调配;加强洪水预报、
暴雨特性、产汇流机理等基础性研究,支撑流域、区域、城市灾害防御能力提升。
(2)深化流域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综合调度研究。近年来,流域水情、工情及区域引排格
局发生较大改变,湖西区引江水量、入太湖水量大幅增加,导致太湖平均水位有所上升。在一段时
间内,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矛盾依然突出,统筹防洪、供水、生态等不同需求的流域综合调度问题
复杂。调度方案体系不够完善,预测预警能力不足,平原河网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形势分析不够精
准,影响流域整体调控目标的实现。因此,亟需加强新孟河、新沟河等新建骨干工程的调度研究,
江南运河沿线城市大包围协调调度研究,探索望虞河、新孟河、新沟河、扩大杭嘉湖南排等流域区
域工程联合调度;加强流域工程调度和信息化技术研究,关注水雨情预报研判、洪水风险预警等决
策支持技术,做好防汛和水源地水质保障应急联合调度,为提高流域区域综合调度的精细化水平提
供决策支持;综合多目标需求,研究太湖及河网适宜水位、流量,深化流域控制线、城市大包围、
圩区、大中型水库等工程联合调度,优化沿江骨干工程调度,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河湖
水体有序流动,实现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综合调度。
(3)加快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管理技术研究。流域本地水资源不足,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近年流
域用水需求接近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 2 倍,加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尚需时日,现
状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水体纳污能力,太湖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河网水体呈交叉污染、重
复污染。因此,亟需开展适应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的水保障体系研究,构建符合流域特点、
区域协同、覆盖重点行业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推广适应丰水地区的农业、工业、城镇节水减排措
施,研究符合流域特点的水权水市场制度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研究流域重要断面
生态水文控制要素阈值及其实现途径,以太湖、黄浦江和钱塘江,以及长三角生态绿色示范区“一河
三湖”等为重点,研究生态流量(水位)目标要求,完善河湖生态需水保障措施;开展太湖、太浦河、
望虞河、江南运河、淀山湖、元荡等重点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强化流域面源迁移转
化、湖泊内源污染控制、湖库蓝藻水华防控等有关的机理研究与技术研发;加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
持技术研究。
(4)推进河湖水域岸线管控技术和制度研究。太湖流域河湖开发利用程度高,河湖管理保护压力
大。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打造良
好水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目前流域河湖面貌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亟需开展流域河
湖长制标准化体系研究,规范河湖长制体系建设,促进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职;加快流域河湖管理范
— 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