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32
盾,历史上分为治田派、治水派和综合治理派三派,最终形成了治水治田相结合的综合治水思想,
即流域治水与圩田整治管理联系起来全局筹划,以大河治理为主、结合周围塘浦、圩田、支港等统
合起来治理。郏亶是治田派的代表,把治田视为治水之本,主张修复塘浦圩田,以防御外水侵入农
田。单锷是治水派的代表,只强调治水。郏侨总结郏亶、单锷之说,提出综合治理方法,认为治水
治田应当密切结合、同时并举、方能奏效,是一种辨证综合治水的思想。元代在兴修较大工程同
时,综合进行圩田治理。明代对江南塘浦的治理坚持治水和治田相结合,提出了将水利兴修与农田
水利建设相结合的有效策略。入清以后,这种方法不断被沿用并改进完善。治水必须和治田相结
合,这是江南地区长期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流域治水不能孤立地治一江一河,需要全面兼顾。
(4)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综合考虑的治水思想。太湖流域于唐及五代时期开始有水利工程管理体
制,唐代水利职官较为完备,制订的《水部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水利法典。吴越进一步发展,
设“都水营田使”统一负责治水与治田,重视工程管理,天祐元年吴越钱氏设营田军,置都水庸田司
与撩浅军,建立了撩浅专业队伍和管理养护制度。宋代不仅有关于水利建设管护的法律法规,而且
有一套组织体系较为完善的职官机构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与经营 [30] 。元代对圩田整治非常重
视,规制圩田的大小,并认为河道田围必常修浚并可兼行。明代耿桔著有《常熟县水利全书》,比较
系统地总结了直至明代的圩田水利治理与管理技术。清代流域圩田塘浦的修筑与管理大致和前朝一
样。工程建设与工程管护综合考虑体现了建管并重的思想,既注重工程建设,又重视工程管理,才
能发挥工程效益。
(5)全流域多措并举治理的治水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为开凿河道,供军事和农业之需。秦汉
时期为加强对东南地区政治经济的控制,开凿江南运河,为保障农业发展,兴建余杭南湖等拦洪蓄
枯工程。隋唐五代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拓浚整治江南运河、建立江浙海塘、开挖骨干河道、
浚治塘浦、修筑堤岸、形成塘浦圩田系统等,基本覆盖了全流域治理。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呈
现繁荣景象,流域治水包含整治江南运河、疏导东北东南诸浦,发展农田水利等。元明清承南宋之
后,继续维持综合治理的面貌,元代主要疏导吴淞江、整治圩田、疏浚江南运河、建设海塘,明代
主要实施太湖下游的排淤工程、治理江南塘浦、修筑江浙海塘,清代主要治理大江大河、修筑管理
圩田、建设海塘等。太湖流域自然条件复杂,山区易出现山洪,平原河网地区水位易居高不下,沿
江沿海地区面临着防潮的压力,古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治理体现了全流域全局治理的思想。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治水历程与主要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治水继承和发展流域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
段,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变水害为水利,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太湖流域成为多个
国家战略的叠加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治水历程 太湖流域治水随着国情和水情条件的变化而发展,不断满足不同时
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改革开放(1978 年)、党的十八大(2012 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区域治
理时期(改革开放前)、流域综合治理时期(改革开放至十八大)、流域追求水利高质量发展时期(十八
大以来)3 个阶段。
(1)区域治理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增强防洪、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治水治田为重点,
开展了圩区巩固和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了大量水库与塘坝,并在平原地区开挖和整治骨干河道;但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省界矛盾突出。
(2)流域综合治理时期。20 世纪 70—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
猛。期间流域治理以大江大河防洪安全为核心目标 [31] ,同时平原洼地治理从小规模的圩区建设向联
圩并圩发展。但由于各省市对太湖洪水出路认识的分歧和边界水事矛盾,太湖洪水问题未能得到根
本性解决。为应对形势变化,1984 年成立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首次实现太湖流域统一管理,进
入了以流域治理为主导、统筹区域治理的阶段。1991 年太湖大水后,国务院批复实施《太湖流域综合
— 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