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5期
P. 52
题,美国在 1993 年大水汛期,就有意识利用蓄滞洪区、田间、湿地和河道等蓄滞洪水 [26] ,程晓陶 [27]
认为做好滩区、行蓄洪区的文章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一有效途径。
鄱阳湖丰枯特征明显,丰水期水量充沛,枯水期滨湖区域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特别是 21 世纪
初上游水文情势产生变化以来,鄱阳湖枯水时间提前、延长和水位超低已成常态化 [28] ,带来的滨湖
城乡供水困难、农业灌溉水量不足、航运受阻等民生问题,湿地生态退化、越冬候鸟种群变化、渔
业资源衰退等生态问题,以及湖泊水环境恶化问题等引起了广泛关注。
正在推进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定位即为拦蓄汛末洪水资源,调节枯水期水位,由于涉及面
大、影响广,工程兴建还需大量的前期评估。鄱阳湖单退圩蓄洪量按湖口 22.5 m 超过 30 亿 m ,按多
3
年平均水位接近 20 亿 m ,将这些洪水资源留蓄至枯水期可一定范围的改善水资源矛盾。由于很多单
3
退圩内以耕地为主,大范围蓄洪并不现实。可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供需现状、圩堤位置、工程条件
与蓄洪量、退水时间等因素,在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的区域,为了趋利避害,可选择以养殖水面为
主、堤线短、蓄洪量相当、洪水资源化利用制约小的单退圩辟为滨湖蓄洪水库,结合民生用水保
障、生态农业渔业等方式,参与中低水位年份的汛末洪水利用,探索洪水资源化。例如当退水期较
晚影响当年农作物复种时,可重点考虑蓄洪水库措施。
4 结论
单退圩是 1998 年洪水之后,国家为加快灾后重建提出的整治江湖和兴修水利有力措施。在应对
2020 年鄱阳湖超历史记录的洪水中,单退圩首次大范围应用,通过总结回顾发现,单退圩避免了蓄
滞洪区的运用,使抢险力量往重点区域集中,能有效减轻重点圩堤的防洪压力。
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单退圩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一是法律地位介于蓄滞洪区和防洪保
护区之间,定位不清造成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也未建立有效的运用补偿机制。二是单退圩规划时
认证不充分,缺少增加和退出机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必要针对存在的设置不合理现象进行优
化调整。三是通过遥感分析和水文计算发现,由于采用溢流堰进洪方式,多数万亩以上的单退圩堰
顶高程和堰宽设置不合理,造成进洪能力不足;同时退水期没有应急排涝设施,不利于灾后迅速恢
复生产,也缺少有效的蓄排监测手段。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应结合本次实践,补齐鄱阳湖应对超标准洪水短板,进一步优化并扩大
单退圩范围,探索根据洪水量级逐级运用,有保有弃、科学有序的分洪方案,提高重点圩堤防洪安
全,减少蓄滞洪区运用概率;同时还应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补偿制度,确保洪水蓄得进、排得
出,探索平原蓄洪库建设,实现洪水资源化。
参 考 文 献:
[ 1 ] 宁磊,翁朝晖 . 长江流域“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防洪作用[J]. 人民长江,2000(12):28-30 .
[ 2 ] 晏洪 . 鄱阳湖单退圩堤防洪优化调度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07 .
[ 3 ] 闵骞 . 鄱阳湖退田还湖及其对洪水的影响[J]. 湖泊科学,2004(3):215-222 .
[ 4 ] 闵骞,傅春,林永钦 . 鄱阳湖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对经济影响的调查分析[J]. 水利发展研究,2009,9(2):
22-25 .
[ 5 ] 傅春,晏洪 . 鄱阳湖单退圩堤防洪优化调度研究[J]. 人民长江,2009,40(24):9-11 .
[ 6 ] 闵 骞 ,刘 影 ,马 定 国 . 退 田 还 湖 对 鄱 阳 湖 洪 水 调 控 能 力 的 影 响[J]. 长 江 流 域 资 源 与 环 境 ,2006(5):
574-578 .
[ 7 ] 周宏春,王毅,于秀波,等 . 长江中游退田还湖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
[ 8 ] 刘沛林 . 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3-5 .
[ 9 ] 胡振鹏,傅静 . 长江与鄱阳湖水文关系及其演变的定量分析[J]. 水利学报,2018,49(5):570-579 .
[ 10] 李超超,程晓陶,王艳艳,等 . 洪涝灾害三参数损失函数的构建Ⅱ——实例研究[J]. 水利学报,2020,51
(5):519-526 .
— 554 —